“健康物聯網是一個巨大的有利于民生的朝陽產業,將與每個家庭結合,既而推動健康物聯網服務業發展。并從根本上改變高增長的醫療費用,從醫療消耗經濟的模式轉變為對GDP的巨大貢獻。”在舉行的第六屆生物醫學工程與醫療器械論壇上,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夢孫表示,“健康物聯網一定會成為帶有中國特色烙印的現代科技大工程,乃至全世界,健康物聯網也會成為未來的必然模式。”
在此之前的2014移動醫療健康峰會上,復旦大學呼吸病研究所所長白春學教授介紹:“基于遠程醫學積累的一定經驗,物聯網醫學已經蓄勢待發。”在慢阻肺和呼吸性疾病的遠距離監測和管理已經在上海落地,病人在家就可實現病癥全天候與遠距離的監測和管理。
隨著移動網絡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建立在人體傳感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解決方案的基礎上,不僅推動了從移動技術層面的探索嘗試——移動醫療,也推動了醫療機構利用物聯網技術提升傳統醫療模式的實踐。
物聯網變革傳統醫療模式
健康物聯網的理論核心是健康醫學模式,健康醫學模式通過網絡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得以實現,形成的社會推廣模式就是健康物聯網產業。
俞夢孫介紹:“健康醫學模式與疾病醫學模式不一樣,健康醫學模式是通過恢復和提高人體身心系統穩態水平,重塑人體自主功能,涉及人體健康狀態的感知、辨識和調控3個方面”。
借助于移動網絡等手段、以及健康狀態的監測和調控技術,對人體健康進行網絡化監測、辨識和管理,進而達到維持和促進健康,預防和去除疾病,增進身心穩態水平。俞夢孫認為,健康物聯網是實現我國全民健康戰略關口前移、重心下移的有效解決方式,沒有什么比之更好的解決方法。健康物聯網既適合慢病人群,也適用于亞健康人群,還適用于特殊人群(如病后康復等)和實現特殊能力標準的人群(軍隊)。
在理論開拓的同時,物聯網技術與慢病診斷和治療相結合的醫學移動化趨勢也同樣得到突破。
白春學介紹,在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基于呼吸道聲音、呼吸氣流、心電圖等物聯網監測設備的研發成功,通過醫院和醫生為基礎的物聯網醫學中心的監測管理,慢阻肺病人和睡眠呼吸性疾病的遠程監測與管理得以實現。
“我國每年患慢阻肺的病人死亡數量128萬,平均每分鐘死亡2.5人,與傳統治療模式相比,物聯網醫學對慢阻肺確診后的治療和監測有明顯的優勢。”白春學介紹,物聯網醫學可對海量檢測數據進行“深度加工和挖掘”,以更加精細、動態和“智慧”地管理疾病預警、早期診斷和監護治療,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和健康水平,以及用于多中心的臨床試驗的數據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