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正在進行,長三角地區老齡人口高增幅令人關注。老齡化給社會經濟發展以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帶來嚴峻考驗,而未來老齡化社會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則更加旺盛。長三角各級政府積極探索創新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呈現出“家院互融”、“模式共存”的發展態勢。
機構養老愛你不易
日前,滬上電視節目《大聲說》請來專家,就“居家養老好,還是機構養老好”展開“舌戰”,一方認為,送老人進養老院有“不孝之嫌”;另一方強調,居家養老使得老人遭受孤寂之苦,缺乏人性化。
上海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最近公布的調查顯示,僅13.1%的受訪老人愿意去養老院。
記者近日采訪14位市民,在9位老人中只有2位愿意進養老院養老,其中1人是不愿給小輩添麻煩而選擇進養老院;另5位中青年,贊成老人進養老院的只有1人。
一些老人認為,“無兒無女的,或是兒女不肯贍養的才進養老院”。在他們看來,進養老院是無奈選擇。
部分子女也表示,不會將父母送到養老院。李先生開了一家網絡公司,平時工作很忙,他說,“天倫之樂是用再多錢也補不回來的。自己沒時間的話,可以請一個保姆。自己盡量抽時間照顧父母。”張小姐已成家,每個周末小夫妻回父母家吃飯,下午她會陪爸媽逛公園、購物。王小姐說,父母以后是居家養老,還是進養老院,尊重他們的選擇。
浙江省社科院楊建華教授分析,老人到了陌生環境,容易產生失落、惆悵、孤獨情緒。而居家養老可以延續以往的人脈,找回歸宿感。
目前長三角養老院供求關系出現一個奇象:盡管許多人對養老院不太接受,但公辦的、位置在城區的養老院卻供不應求;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民辦的、位置在偏遠郊區的空置率驚人。以南京為例,市區公辦養老院爆滿;而郊區民辦的竟空出9000張床位。業內資深人士認為,這種布局上的失衡局面,要從城市規劃上調整,短期內難以扭轉。
以房養老尚欠“火候”
“以房養老”模式是“舶來品”,它是發達國家老人將自己的產權房抵押后出租,定期取得一定數額養老金而接受老年公寓服務的一種養老方式,也被稱為“倒按揭”。
記者了解到,寧波鎮海區不少老年人就采取“以房養老”。今年70歲的梅夏美年初住進老年公寓后,將自己一套81平方米房屋出租,月收租金1200元,加上每月退休工資1100元,扣除每個月交付老年公寓七八百元的生活開支,梅夏美手頭還蠻寬松的,有時還給上大學的孫女、孫子一點零花錢。
在無錫,“以房養老”也多起來。上月,61歲的王老伯和老伴,將市中心房子租出去,兩位老人住進了無錫金匱老年休養院,每人月付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