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互聯網加速入侵到了各個行業,并且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汽車同樣也無法抗拒互聯網的入侵,這點從剛剛結束的CES(國際消費電子展)上展出的眾多汽車新品就能看得出來。與傳統汽車不同,即便在全球范圍內,在互聯網思維下造車也是很新鮮的事兒,所以這方面中國企業與傳統跨國公司可以說是一同起步。
車聯網技術更加普遍
車聯網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但在過去一年開始大范圍普及,不過目前相對于廣義的車聯網(車車通訊等),車聯網的實際應用還停留在“上網”的階段。
上海通用旗下的安吉星是目前國內車載互聯方面做得最大的企業,在2014年年初它的用戶數就已經突破了70萬。2015年,安吉星將在國內率先搭載LTE 4G服務,4G高速網絡的應用為未來打造互聯生態圈和智能交通提供了各種可能。
在車聯網方面,新品牌觀致汽車的創新也很大,在觀致車型上搭載的逸云系統融入了更多社交功能。在最新的觀致逸云2.0版上,“去接TA”能讓車主為微信好友提供搭順風車的服務,只要好友通過逸云系統表明自己要去的目的地即可完成,GPS和網絡的定位功能也能為步行的朋友與車輛會合提供直觀的定位指示。
除了這些車載娛樂通信系統,過去一年還有不少互聯網企業滲透到了汽車日常使用的過程中。例如,騰訊去年就發布了騰訊路寶,這是騰訊發布的首款關注行車安全及綠色出行的駕駛伴侶APP。其提供駕駛行為評測、油耗評估、實時路況、智能路線規劃、省油路線推薦、免費語音導航等全方位的出行服務,同時還加入社交等元素,滿足用戶更多需求。
傳統汽車企業擁抱互聯網
與銀行等傳統行業“抗拒”互聯網的入侵不同,傳統汽車企業正在主動擁抱互聯網,而且有些正在牽手互聯網企業共同研發未來的互聯網汽車。
去年7月,上汽集團率先宣布與阿里巴巴集團達成“互聯網汽車”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積極開展在互聯網汽車和相關應用服務領域的合作,共同打造面向未來的互聯網汽車及其生態圈。目前雙方已經組建了一個數百人的研發團隊,未來雙方合作打造的這輛互聯網汽車將以最終用戶體驗為導向,充分集成阿里巴巴集團的 “yun OS”操作系統、大數據、阿里通信、高德導航、阿里云計算、蝦米音樂等資源。
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也曾多次在公開場合發表汽車互聯化的觀點,這家企業先是向百度取經,隨后又傳出與樂視合作造車的消息,雙方的合作模式暫時還沒有公布,但僅僅是這種跨界合作的方式就已經吸引了不少眼球。
去年下半年新誕生的凱翼汽車雖然沒有牽手互聯網企業,但是宣揚要用互聯網思維造車,不僅如此,它還采用了在IT領域廣泛采用的代工生產模式——不建設自己的工廠,租用別人的工廠造車。
IT企業造汽車?
與傳統汽車企業互聯網化的趨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的互聯網公司也要汽車化。或許是看到了特斯拉的成功,2014年,小米、樂視、富士康等以往與汽車不沾邊兒的互聯網企業也要造汽車了。
曾有媒體報道,小米將要進軍新能源汽車,打造中國版的特斯拉。去年12月,樂視創始人賈躍亭通過個人微博透露樂視超級汽車“SEE計劃”,復制樂視生態垂直整合的模式重新定義汽車,樂視由此正式宣布進軍汽車領域。不久后,樂視宣布原英菲尼迪中國總經理呂征宇正式加盟。而世界最大的代工企業富士康也在去年年底宣布,要打造“平價特斯拉”。
不管這些互聯網公司造車是“癡人說夢”,還是真的會改變世界汽車行業,至少,他們會給傳統汽車行業帶來不一樣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