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醫療已成為時下最時髦的“互聯網+”項目之一。然而,這個已達29億市場規模的產業正密布陰云。
10月15日,阿里巴巴旗下的移動醫療APP“阿里健康”宣布在部分城市試點“滴滴醫生”引起業內關注。這些移動醫療項目發展時間短卻迅速獲得多輪融資且遍地開花,業內人士認為其產生了泡沫,盈利之路艱辛,似乎有些看不到出路。那么,移動醫療該如何去泡沫化取得雙贏呢?
移動醫療“想說愛你不容易”
2010年以前,去醫院看病只能排隊掛號,這不僅滋生了號販子,患者還需來回奔波。這時有人開始在互聯網上動腦筋,幾年來艱難發展似乎看到曙光的專業掛號公司不僅吸納了上萬的繳費會員,還不斷擴大業務,將專家咨詢、體檢等從線上做到線下,解決了很大一部分患者的掛號難題。
隨后,諸如“春雨醫生”“丁香園”“好大夫”“阿里健康”等移動醫療APP開始發展壯大,可是在達到了擁有數萬用戶后,這些移動醫療項目是否獲得了成功呢?
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移動醫療項目發展多半靠融資,真正盈利的非常少。回歸到兩個最重要的基礎和終端上,患者和醫生又是如何看待目前的移動醫療服務的呢?
今年33歲的張女士是最早一批使用掛號服務的人,但她說雖然解決了排隊的問題,但真正的移動醫療卻沒有使看病有多么便利,如排隊就診是不可改變的,到了醫院流程依然跟以往一樣,而電話問診的專家服務費用又過于高昂,所以幾乎成了雞肋。
長江商報記者日前采訪了多位醫生,他們并不看好移動醫療。同濟醫院一位主任醫師認為,移動醫療的確可以提供一些便捷服務,如促成多方會診、掛號、收取醫療報告,但是醫療行業與打車等行業是完全不同的領域,也不是通過網絡就能診斷的,有著很多嚴格的限制,當面問診都不能保證診斷清晰,更何況打電話或者網絡問診,這些都是這個行業固有的限制。“滴滴醫生”這樣的服務也局限在一些常見且并不要緊的疾病上,真正看疑難雜癥的專家不可能出去“跑的士”,自己本身已經很忙了,造成“看病難”問題還是在于優質醫療資源的缺乏,這是移動醫療所難以改變的。
據統計,去年是移動醫療投資最為火爆的一年,不僅在中國,全世界范圍內這5年都是移動醫療投資的高峰期,去年我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已經達到約29億元,連做電子產業的華為、中興也加入了投資移動醫療的隊伍。
因此,有很大一部分投資人看好移動醫療的市場。有投資人認為,傳統醫療將會被顛覆,因為移動醫療能夠解決患者的痛點,隨之而來大批資金進入這個領域,就連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大佬都在布局移動醫療。
陷入盈利模式之痛
9月24日,掛號網起家的微醫集團獲得了C輪融資,新一輪融資為3.94億美元,由高瓴資本、高盛集團領投,復星、騰訊、國開金融等共同投資,該集團負責人10月23日接受長江商報記者采訪時介紹,目前同質化的移動醫療項目非常多,可能是重復率最高的一個行業,因此誰能抓住患者的真正痛點,誰就能取勝。
然而,目前多數業內企業還處于積累用戶打基礎階段,通過數據的采集和利用,將其盈利模式嫁接在廣告費、中介費、增值服務和在線問診等初期階段,不能很好地解決患者的問題,產業內中小企業眾多,但多數沒有核心技術和拳頭產品,的確存在泡沫,泡沫階段也是一個行業發展的正常現象。醫療是目前被“移動”滲透最低的領域之一,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將目光集中到了同樣監管嚴格的醫療行業。但是,在紅火的背后是商業模式的雷同及收入模式的不清晰。
如果說傳統的醫療模式需要被顛覆,那么互聯網產品的盈利模式本來就不同于傳統行業的成本加毛利模式,而眾多的企業卻沒有找到新的盈利點。蝸牛投資創始合伙人湯國平認為,移動醫療最核心的是要有收費的地方,硬件軟件和服務都要跟上,這種模式專注于細分市場,可很多人沒有看到這一點,喜歡做大而全的東西卻又難做好,尚未找到正確的商業模式,而實際上保險、健康管理和醫藥電商都大有盈利空間。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大多數移動醫療項目都處于燒錢的階段。已經有一批“財大氣粗”的公司開始用免費來吸引客戶,因此中小規模的公司獲得用戶的成本不斷增加,融資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另辟蹊徑才能突圍
同質化競爭下,已經有部分企業看清了自己的路,微醫集團負責人向長江商報記者介紹,公司計劃投資3億美元建設全國互聯網分級診療平臺,投資1.5億元在全國與優秀的醫療機構共建五個區域手術中心、為1億1000萬用戶提供線上線下閉鏈的醫療機構健康服務保障。具體來說,將建一個全國范圍內的分診平臺,而且是基于互聯網的。對于患者來說,把自己的病情、陳述、檢查檢驗報告等提交到平臺上,團體助理會根據患者的陳述匹配一個合適的醫生,匹配的原則就是對癥、就近。對于專家團隊來說,遠程會診、就近轉診、患者管理、病例管理都可以在平臺上實現,而這個平臺不僅有大專家也有基層的醫生,這個平臺上的醫院不僅有大醫院也有基層醫院,通過精確分診系統引導患者去找最合適的醫院和醫生,從根本上解決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就醫難題。
此外,還有一個盈利點在于健康險。這位負責人透露,目前已經有超過200萬的健康險用戶,將來還要發展以家庭為單位為用戶提供三級醫療服務、精準健康管理、醫療費用保障等服務,這是向美國凱撒醫療集團學習到的。在將來還會釋放出巨大的機會,如分級診療、電子病歷、醫生個人品牌、慢病隨訪、健康管理等等。雖然移動醫療不可能全面替代醫生,但會解構醫療流程和醫院,醫生只需要把守核心步驟即可。
同樣是移動醫療發展代表的“丁香園”CEO李天天則公開表示,“丁香園”認同O2O的發展模式,致力于維系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系,打通這樣的平臺支持醫患間建立持久的聯系,在結束診斷治療后,患者可以通過平臺進行預約和隨訪,獲得醫療知識,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更需要長時間與醫生保持聯系。同時,醫生也可以跟蹤了解患者的病情。未來與騰訊的合作也會考慮做O2O結合的服務模式嘗試,差異化競爭,不做掛號、配送藥品,只關注醫療本身。
湯國平認為,醫療行業不同于其他行業,資源尤為重要的,誰能抓住稀缺的優質醫療資源,抓住醫院、專家的資源,并進行市場細分才能有盈利模式出現。隨著醫生多點執業的陸續開放、未來網售處方藥放開,來搶占移動醫療市場的除了互聯網企業,還可能有醫院本身會建網絡醫院來吸引優質患者,也會使得上市的藥企自檢網絡醫院來實現更多的藥品銷售,具體到醫生也可自建診所,移動醫療市場會更加豐富,競爭也會更激烈。對于移動醫療,多數業內人士還是看好其發展前景的,但目前還處于泡沫階段,去泡沫化、找準出路則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