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著朋友圈里傳著我原來的領導原搜狐聯席總裁兼COO王昕開啟了她春播品牌的生鮮電商的創業項目、原搜狐高級副總裁方剛開始基于微信生態的鮮老虎科技公司拿到天使投資的消息,既是欣慰與祝福,也是對自已的一份激勵與同行。因為我自已也剛剛走上創業這樣一條堅辛卻不缺夢想的路上。
也許每個人的創業經歷與原因不盡相同,我走上創業特別是跨界做移動醫療的創業有些巧合也有些被迫上梁山的味道。
從0到1還是1到1.1
在離開搜狐前,作為移動新媒體中心總經理,我負責搜狐新聞客戶端產品、技術、運營、市場及渠道工作,產品從0做起,等我離開時,搜狐新聞客戶端的裝機量達到2.2億。
去年7月底,我感覺,我在搜狐新聞客戶端產品與渠道的使命基本結束了,未來更多地會是內容的競爭,作為個人再呆下去就像混日子,沒有多少意思。
更重要的是,我認為,移動互聯網屬于線上以資訊為中心的時間窗口已經沒有了,未來移動互聯網一定是基于生活服務的,所以想著離開搜狐尋找新的機會。
離開搜狐的時侯,我非常地茫然。對一個在一家公司11年、沒有找過工作的人來說,不知道自已能做什么,內心特別沒有底,就想只要有一家公司收留我,不再做跟搜狐相關的事情,讓我能養家糊口就可以。
特別是,當時動這個念頭的時侯,有兩家互聯網公司已經給我機會,讓我更堅定地提出離職。離職消息發布后又有幾家公司也給我機會,幾個工作機會比較后,我決定一家創業公司去嘗試。直到到現在,我還特別感激這些公司的老板,感覺自已特別對不住人家的信任。
就在我準備去這時侯,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國內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某健康集團的CEO,他決心進軍移動醫療行業,并希望找一個領軍人物。他一席話打動了我,并讓我跨界加入移動醫療的行業。
我其實并不懂醫療行業,醫療行業對我是全新的。它的意義在于,做移動醫療,是一件從0做到1的事,就像當時做搜狐新聞客戶端一樣,充滿挑戰且有意義。之前那些互聯網領域的機會,無論去那家公司,那都是從1.0再做到1.1或1.2的事。
移動醫療的誤區
進入移動醫療行業,我就發現了一個現象。
移動醫療行業,真正從互聯網轉過來的人還是太少了?,F在做移動醫療的人大多數就是從傳統醫療行業的人,他們張口閉口就是我手上有什么樣的醫療資源,然后想利用手上的資源去做移動醫療。
身邊的好友在體檢了好大夫、春雨醫生等APP服務后花了幾百塊錢,然后不停的跟我說移動醫療有前途,因為這很可能是他們在移動互聯網方面除了購物與游戲外為數不多的花費了。
我思考的是:用戶愿意付費是因為現在的移動醫療資源是稀缺的,從稀缺資源領域切入不是真正的移動互聯網,真正的移動醫療一定是打破資源的壟斷,解放醫療資源的稀缺性。
一切打著移動醫療口號,向用戶直接收費的應用都不是真正的移動互聯網性質的醫療APP,因為他不僅沒有打破醫療資源的稀缺性,還以此直接謀利。
在我看來,圍繞醫療資源的稀缺性是成就不了移動醫療的,那些整天強調他擁有多少醫療資源的人,強調移動醫療在醫療不在移動的人,希望從他掌握的稀缺資源切入移動互聯網的人,做不成移動醫療的。移動醫療未來一定屬于移動,而非醫療,只有醫療不再稀缺了,移動醫療才有未來。
所以我更看好互聯網的人做移動醫療,不看好醫療的人轉型做移動互聯網。真正的移動醫療還沒有啟幕,等待我們更多的人來解放!
互聯網模式做醫療資源優化
我就想,如果我切入移動醫療,那么一定先從醫療資源中非稀缺的地方入手,通互聯網的方式去做資源優化的配置。如滴滴打車、易到用車就是這種模式。
美國的移動醫療行業,投資已經從互聯網概念導向逐漸落地。在移動醫療行業,一定是先服務后IT,先線下后線上的服務形式。這期間互聯網和移動工具逐漸成為載體,為傳統行業搭橋,最終目的是為傳統服務提供新的入口和收費途徑。
去年中國的移動醫療行業虛火很旺,但更多還是在互聯網概念上,這也是為什么BAT成為投資領頭羊的一個原因。線下傳統行業如醫院、藥企、保險,還沒有很好參與進來,而真正布局整個醫療,沒有線下的服務方很難進行下去。
互聯網企業投資的優勢是雄厚的平臺,可以直接導流用戶,這還是典型的流量思維,但醫療不同于其他互聯網產品,可以通過技術或者廣告賺錢,個人也不可能成為主要的支付者。醫療的核心還是服務,而互聯網思維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線下服務。所以醫療O2O將是移動醫療最重要的機會——整合服務!
醫療行業做整合服務的公司基本是沒有的,我想再打工,除非回到傳統的互聯網行業,如果留在移動醫療行業,我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創業,去做一家O2O的移動醫療公司,才能踐行我的想法。恰巧,通過一位朋友見到一位做醫療的人,他決定給我一筆1000萬的天使資金來做這件事。于是我就被逼上創業。這次創業的項目叫:e陪診。
簡單而言,e陪診是護士點評平臺。在平臺上,醫生、護士可以利用工作閑暇時間為患者做陪診服務,不僅拓寬醫護人員與患者的交流渠道、執業渠道,還可因服務與更多患者增加收入。對患者以及家屬而言,請醫護人員陪診可減少因對醫院環境、運行不熟悉而產生的麻煩,還可避免因對醫學專業知識了解不足所帶來的困擾,實現患者與醫護陪診者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