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醫療未來在電商領域里潛力很大,但是現在仍處于摸索和炒概念階段。它與傳統的B2C不同,很多人把移動醫療的C端定位為患者,我是不認同的,我認為應當是醫生,因為患者是聽醫生建議的。如果我們還是按照傳統賣消費品的方式來賣藥賣醫療服務,肯定不會成功。”12月8日,上海醫藥(601607.SH)原副總裁葛劍秋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數據顯示,今年1~9月,上海醫藥實現營業收入687.16億元,同比增長18.36%;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9.13億元,同比上升16.00%。但在醫藥商業整體不景氣的背景下,上海醫藥分銷業務繼續面臨毛利率下降的壓力。
“目前國內這個領域做得比較大的有三家企業,一家是上藥,一家是國藥,還有一家是華潤。據我所知,華潤現在有意愿放棄這塊業務,因為它并不賺錢。國藥的經營狀況稍微好一些,比較有競爭力,我想可能是市場化比較早的緣故。實際上傳統的醫藥商業企業如果不革新,繼續像現在這樣靠跑馬圈地賺錢,我認為沒有投資前途,因為它們每年的毛利率都在下跌。”葛劍秋還表示,傳統的醫藥商業面臨轉型和發展壓力,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資本市場對民營醫療和移動醫療的熱切關注。
“移動醫療在中國市場很大,電子商務在未來肯定是潮流。”葛劍秋告知記者。
在今年7月,華康全景網獲得了云鋒基金的B輪千萬級別融資;8月,春雨醫生宣布獲得C輪5000萬美元融資;緊接著9月,丁香園又獲得了騰訊7000萬美元的戰略投資;10月,掛號網再次刷新了互聯網醫療領域的融資金額紀錄,宣布獲得超過1億美元的融資。
資本火熱,然而移動醫療的商業模式卻仍不清晰。“中國的這個市場可以稱作混沌的未細分市場,目前市場上的這些醫療服務企業還沒有人開始琢磨怎樣用細分化服務來賺錢,未來必定是發展趨勢,但在這之前恐怕會有一段‘交學費’時間。”葛劍秋告知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