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9月10日凌晨,蘋果公司在其2014年秋季新品發布會正式推出4年以來真正意義上的首款新品——可穿戴智能設備Apple Watch。這款可以記錄心跳、測量熱量消耗、鍛煉時間和距離等的新產品,在蘋果CEO庫克看來,是 “一種全新而親密的通過手腕進行通訊的方式,是一款全面的健康健身設備”。一旦成功甚至可以顛覆美國整個移動醫療市場。
確實,穿戴式設備、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新一代技術,正從診斷、監護、治療、給藥、支付等方方面面快速地顛覆著傳統的醫療模式。在國內,以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聯網巨頭已悉數以各種模式插足移動醫療行業。清科研究中心根據公開資料整理發現,2013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為22.5億元,預計2017年將達到120億元。一個智能化的醫療時代即將開啟。
可穿戴未來五年進入普及期
如Apple Watch這種所謂的可穿戴設備,在技術上是通過把傳感器、無線通信、多媒體等嵌入人們眼鏡、手表、手環、服飾及鞋襪等日常穿戴中,隨時隨地監測血糖、血壓、心率、血氧含量、體溫、呼吸頻率等人體的健康指標。
目前在國外十分流行的可穿戴設備就有前蘋果CEO JohnSculley創建的Misfit公司推出了“最優雅的生理活動追蹤設備”Shine;著名的藍牙耳機和揚聲器廠商Jawbone發布的UP2;耐克公司的FuelBand;健身配件廠商Fitbit推出的Flex等。值得一提的是,Misfit在眾籌平臺Indiegogo僅僅上線9小時,就獲得了10萬美元融資,為Indiegogo融資速度之最。
不僅國外,近兩年,可穿戴設備在中國市場也迎來一波大爆發。去年末,百度上線了dulife智能設備平臺,還和硬件廠商合作,推出了健康手環、智能血壓儀和智能體脂測量儀等多款移動健康設備。
可穿戴技術大規模進入普通人的生活。有市場研究機構預測,2014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達到1億臺。未來5年可穿戴設備行業將進入爆發和普及期,預計2018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達到4.85億臺,對應銷售規模為190億美元。
互聯網巨頭悉數介入移動醫療
隨著可穿戴式技術的崛起,與此相結合的軟件設備——移動醫療,也正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移動醫療即通過使用移動通信技術,提供醫療服務,包括遠程醫療、預約平臺、醫院信息移動化解決方案等。目前國內5U家庭醫生、丁香園、春雨移動健康、好大夫等公司都已分別針對醫生、患者等群體涉足移動醫療領域,并成為投資者的投資熱點。
被稱為中國首個私人家庭醫生模式的移動醫療平臺5U家庭醫生,近日拿到了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由賽富亞洲領投,摯信資本跟投。之前,5U已經拿到過一輪天使投資,由摯信資本投資,金額約數百萬人民幣。
8月19日,專門為患者提供在線醫療健康咨詢服務的春雨移動健康獲得5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此前,其已在A輪融得300萬美元、B輪融得800萬美元。
移動健康行業一筆最大的融資出現在9月2日。中國最大的醫療健康互聯網公司丁香園宣布獲得騰訊的戰略投資,投資規模為7000萬美元。丁香園創建于2000年,目前是中國國內知名的面向醫生、醫療機構、醫藥從業者以及生命科學領域人士的專業性社交網站,擁有超過400萬專業會員。目前,丁香園注冊的醫生有200萬名,是該公司最核心的競爭力。
至此,互聯網三大巨頭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已悉數介入移動醫療領域。阿里5月推出“未來醫院”計劃,開始其移動醫療戰略,通過支付寶對醫療機構開放自己的平臺,包括賬戶體系、移動平臺、支付及金融解決方案、云計算、大數據平臺等,幫助醫院提高運轉效率。百度于7月與智能設備廠商和服務商聯手推出“北京健康云”,與百度云形成無縫對接,用戶通過這些健康感知設備,實時監測到自身健康數據。騰訊在大手筆投資醫療健康網站丁香園后的第二天,又宣布與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合作啟用微信醫保實時結算。
不過,移動醫療投資熱才剛開始。有研究數據指出,移動醫療領域的投資未來5年會增加25%,到2017年將突破11億美元。
商業模式仍待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可穿戴設備逐漸普及,移動醫療平臺也如雨后春筍,但兩者間仍沒有一個很好的結合。生產商賣設備,移動平臺做服務,兩者仍沒找到很好的商業模式。如蘋果的Apple Watch,只是簡單的健康監測和數據傳輸,并沒有加入人們期待已久的熱點醫療功能,也就是遠程醫療等功能。
但蘋果已經在頻繁的同全美各地保健機構、醫院和健康保險公司合作來開發、推廣自己的HealthKit軟件。讓制造心率或血壓監視器等設備的醫療公司都可以將自己的工具使用在這個平臺上。醫生可以通過非常準確地收集患者個人醫療信息的方式更加準確地作出診斷。蘋果的健康類應用則可以通過告知患者自己病癥是否需要前往醫院就醫的方式來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通過與醫院、診所達成合作關系,蘋果將得以創造出一個讓患者和醫生雙贏的局面。
這是蘋果所構思的模式。而在國內,來自移動醫療健康投資聯盟的分析,國內大多數的移動醫療企業仍然處于用戶積累的初級階段,比如現在市場上比較熱的消費型醫療概念設備,其大多集中于某些簡單數據的監測與記錄上,如血壓與血糖監測、女性生理周期監測以及育齡婦女與兒童的體溫檢測等等,對于數據缺乏深度挖掘,客戶之間的互動性相對較差,很多移動醫療企業至今尚未形成較為成熟的盈利模式。
分析指出,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市面上的多數移動醫療企業均未解決一個最為核心的問題:不論是慢性病的管理還是為客戶提供遠程醫療,所有數據的最終接收端應為醫生,但目前由于我國公立醫院醫生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放,醫生(特別是三甲醫院的醫生)很難通過這些移動醫療設備及App為客戶提供詳細充足的專業建議。
今年8月底,為推動遠程醫療服務持續健康發展,國家衛計委發布了《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將遠程醫療的主體限定為醫療機構。這或將促使移動醫療平臺與醫療機構結成更加緊密的合作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