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回國參加了一個“熵量”大會,應邀給了一個演講,會上才知道國內有關移動醫療的話題這么熱(在美國沒有感覺有這么熱)。剛剛看到騰訊投資丁香園七千萬美元,更證實了這個領域的熱是真熱,不是虛熱。我是搞生物技術的,也算是和醫療沾邊的,醫療還有這么多事情可以做,移動是不是隔靴搔癢?
湊巧,今天在NPR(美國國家公共電臺)上聽到了這么一個節目,這個節目講各種訂餐軟件正改變著人們的就餐習慣。美國一個幫人訂餐位的軟件,OpenTable, 前段時間被Priceline以二十六億美金的價格收購,原因是有 三萬多個餐廳使用這個軟件(光深圳就有3萬多家餐廳),每個月有一千五百萬客人靠它在餐廳定位。有些高檔餐廳不愿意讓別人控制,比如芝加哥的 Alinea,開始自己賣票,先把錢收在手里,也就不怕客人訂好了座位不來了。更有人做了軟件,用假名在緊俏的餐廳定位然后當黃牛票賣出盈利。
這些“移動”創新跟移動醫療多相似!?飯菜(醫療服務)還是一樣,食客(病人)還是一樣,中間多出來一堆軟件,利潤從哪里來的?價值怎么產生的?
一定是有價值,才有這么多風投跟進的。價值來源于效率的提高,方便客戶(食客,病人)。
可是移動醫療和網上訂餐還有很大的差別:菜,不管燒得好壞,都是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醫療,(至少是現在)不管做得多好,病人總是要死的。一個是皆大歡喜;一個是經常悲劇。和燒菜相比,醫院的客戶更難滿足。原因不是醫院或者醫生,而是現代醫學還遠遠不夠發達(觀點來源作者另一篇文章《醫生“無能”,病人“無知”》),根本不能滿足病人的需求。
把一個捧不起的阿斗“移動”起來,到底能產生出多大的價值?
各種各樣的手機App很好做,可是App所要連接的醫療服務和病人可不象餐廳和食客那么簡單。
把IT和醫療結合是必然的,美國也有很多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EMR)相關的公司,比如我前段時間去過的位于威斯康星州的Epic. 公司規模很大,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搞的市區公寓地產超熱。但EMR并不是以”移動“為主,解決的問題不是病人,更多的是醫生和醫院的頭痛事。
我覺得,在診療技術還有很大創新余地的今天,光靠移動通信能增加的價值的確不多。
另外,從網上訂餐行業我們也能學到不少東西:麥當勞就不用訂餐,中檔餐廳很需要訂餐,而真正緊俏的廚師可以預先高價賣票。或許,適合“移動醫療”的項目是可以細分出來的,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領域。
搞IT的,東西很快就能“熱”起來,只要吸引到一定多的眼球就有了價值。搞醫療的光吸引眼球還不行,病人看病不是兒戲,移動+醫療≠移動醫療,因為今天的醫療技術還遠遠不能和移動相比肩,而移動也不能代替醫療。許多今天熱衷于移動醫療的都是當年搞移動和互聯網的弄潮兒,可能要等搞醫療衛生的也能靠贏得眼球盈利的時候,醫療也就移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