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醫療,恐怕是今年移動互聯網領域最火的名詞。昨日讀了梧桐會的文章,將醫療信息化(HIS)、移動健康、健康信息傳播、可穿戴健康設備等與移動醫療進行了區分,對此提法,我們覺得很有參考價值,對一些概念也進行了澄清。筆者做為業內人士,結合國內國外的優秀實踐、文獻檢索和匯總分析后做了此篇綜述。
移動醫療的概念是從何而來的?
有人會問國外一般的提法是“mhealth”,為什么翻譯過來就成了“移動醫療”,為什么不是“移動健康”呢?因為最早提出此概念的人,默認是指“mobile healthcare”。據考證,帝國理工學院的Istepanian Robert教授在2005年第一次提出mhealth的概念。2010年美國移動醫療峰會上對mhealth給的定義是“通過移動設備提供的醫療服務”。
從學界來說,在2012年美國移動醫療峰會上,時任美國NIH院長Francis Collins發表了題為“移動醫療的使命”的主題演講。文中提到“移動設備提供了不可思議低成本和實時的方式,用于評估疾病,運動,影像,行為,社會交往,環境毒素,代謝產物和一系列生理變量,移動醫療技術可能在生物醫學研究的創新中發揮特別重要的作用”。
從企業界來說,2010年創立的RockHealth是一個專注于孵化移動醫療創業公司的孵化器,其每年發布的移動醫療領域的創業投資報告,被認為是行業發展的風向標。最新的2014年中報告預測今年相關領域的投資將再創歷史記錄。
國內移動醫療的發展
國內的移動醫療概念基本是在2011年被引入的。
2011年3月, 好大夫發布其iphone版app,
2011年11月,春雨掌上醫生上線,
2011年12月,丁香園健康互聯頻道開始發布相應的專題文章,
2012年上半年一大批移動醫療初創企業產品開始上線,
2013年該領域開始成為投資熱點,各種會議和學術探討非常頻繁,
2013年下半年以移動健康垂直為代表的醫療新媒體媽咪掌中寶APP正式上線,
2014年開始不斷有重量級企業浮出水面,包括BAT開始跨領域出擊,進入移動醫療。
國內移動醫療產品有哪些細分領域?
按照美國學界對mhealth的廣義定義,國內的目前移動醫療產品可大致劃分為:
第一類:醫生工具
通常包括患者病歷管理、藥品信息、臨床指南、前沿的醫學資訊等,能夠在醫生的日常工作給予幫助。
第二類:自診問診平臺
包括患者自診或預診、醫患溝通平臺、患者互助平臺、簽約私人醫生等,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為普通人和患者提供幫助。
第三類:單科領域
關注某類疾病或某個單科領域,根據疾病的特點借助移動互聯網,將慢性病的管理提供給患者,目前常見的領域包括牙科、心血管、糖尿病、呼吸疾病、皮膚疾病等,如媽咪掌中寶只關注母嬰健康。
第四類:硬件結合
用戶通常需要購買專用的硬件,測量生理信息后將通過App自動記錄下來。此外,還有一些移動監護儀和遠程胎兒監護等設備,也能夠通過App將信息及時發送給患者和家人。
第五類:醫聯平臺
主要由第三方供應商或HIS廠商開發,或由政府或醫療機構委托開發,常包含掛號、預約、查看醫院內的信息、查看化驗單等功能。此類平臺目前出現與微信、支付寶等結合的趨勢。
第六類:醫藥電商平臺
提供完善的藥品信息、藥品使用說明、病癥查詢,并且能夠基于用戶的地理位置推薦藥品購買服務,也包括目前國內最大的幾家電商平臺,未來牌照開放后的處方藥網售,其市場規模將迎來井噴。
第七類:醫療新媒體
除了針對醫療機構和企業的服務之外,通過傳遞醫療資訊,進行患者健康教育,同時可以連接醫生、制藥企業和患者,并建立社區,為患者服務,采用移動互聯網的微博、微信等通用平臺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