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作者為 Terrence Lee,是亞洲科技(Tech in Asia)的編輯。
大家都對 “科技泡沫” 談虎色變。人們指責 Uber 之類的互聯網公司在上市之前根本不管什么商業基本面。它們無視利潤率、持續巨額虧損,并且積極尋求企業擴張。
但是在上市之后——大家都會對公司的財務情況進行仔細分析——事情的真相就會大白于天下。
其實,事實常常并非如此,稍后我會告訴你原因是什么。
看到風險投資的 “微博熱” 之后,我受到啟發,做了進一步調查:
微軟自1982年開始贏利,于1986年進行 IPO;谷歌自2001年開始贏利,于2004年進行IPO;Facebook 自2009年開始贏利,于2012年進行IPO。
這就是趨勢嗎?
— ChamathPalihapitiya (@chamath) 2016年2月20日
聽起來合情合理? 這很符合新聞界的一句格言:“三個軼事形成一個趨勢!” 雖然這個格言對講故事來說很有用,但是對于探尋真理卻沒多大用處。
于是,我做了一些調查,列了一個從 2010年 至 2015年 之間 55 個互聯網公司 IPO 的清單。
我找出它們 IPO 之前一年的年利潤率,然后計算了一下這些公司在三個時間段(1年、2年 和 3年)內的平均股價和它們上市第 1 天的收盤價之間有什么區別。
然后我對這些數據進行了兩項統計分析:
我想證明它們的利潤率和股價之間有相關性。
我將這些公司分成兩大類:在 IPO 之前贏利的公司 &在 IPO 之前不贏利的公司,然后比較一下過一段時間之后哪一組公司會發展得更好。
沒任何相關性
分析結果表明兩組公司的利潤率對股價的影響都微乎其微,可以忽略(影響到的是我在本文結尾處提到的統計方法)。
換言之,一個公司 IPO 之前的利潤率不會影響它上市之后的股價表現,至少在 3年 內是如此。
從下面這個散點圖你可以看到這些數據有多么分散:
Tesla 是一個極端例子,上市之前它巨額虧損,但在納斯達克(NASDAQ)的表現卻很優秀。上市之前它的利潤是 -561%,但是如果你買了它的股票的話,那你就賺翻了。上市 3年 的平均股價比它上市第 1 天的收盤價上漲了 42.8%。
MOL Global 是馬來西亞的一家電子支付公司,是另一個極端的例子。上市之前它有 6% 的利潤率,但它上市后一年的平均股價卻只有上市第 1 天收盤價的四分之一。
我不是一個訓練有素的科學家,只是一個有點基本統計常識的記者,會用 Python 編個程序(通常我會用這個方法來計算和統計檢驗)。
但是我的確曾嘗試去控制那些可能會影響分析結果的外部因素。
我用 21 世紀 10年 代的數據來進行分析是因為:網上有現成的數據;可以消除經濟的盛大循環對股價可能造成的影響;還將不同的籌資環境對股價可能造成的影響最小化。我分析時使用的是互聯網和科技公司的數據。
以下是我得出的幾個結果:
1. 公司上市幾年之后,IPO 之前的利潤率會開始對股價造成微小影響。
我發現公司上市 1年 之后,平均股價和 IPO 前的利潤率之間出現了比較明顯的相關性。但問題是這種相關性非常微小。
但是另一項研究的結果卻大不相同。《華爾街日報》進行過一個類似的分析,但是所選的時間段更長一些。你可以看看下面的對比圖,也可以閱讀一下那篇文章。
結果表明,上市第 2年 之前,IPO 前不贏利的公司在股市上的表現要比 IPO 前贏利的公司更好。但上市 2年 之后,IPO 前贏利的公司的股價會繼續上漲,而 IPO 前不贏利的公司的股價卻開始下跌。
桔色– IPO 前不贏利的公司;藍色– IPO 前贏利的公司
2. 科技公司的投資者可能更注重未來的發展潛力,優先考慮的是商業經濟而不是利潤率。
風險投資者投資時,并非關注它目前的表現,而是注重它的發展潛力。研究結果發現零售業的投資者也是同樣的心態。
為什么 IPO 前不贏利的公司反而會表現更好?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它們的公司基本面可能更健康,這意味著他們投資了很多錢用于企業發展和基礎設施,這也意味著未來會贏利更多。
當然,我進行分析的出發點并不是要證明這些可能的原因,這可以作為以后的研究主題。或許 2008 年剛剛結束的時候,投資科技公司的投資者的心態會有所不同。
注意事項:
這些公司大都是在納斯達克、紐交所、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上市,這里到處都是懂行的投資者,他們看好科技公司。
如果是在那些科技行業不是熱點的證券交易所,得出的結論可能就有所不同。
最后,我的分析結果并不能證明科技行業的投資者比其它行業的投資者更加關注未來。而且,我更加關注未來。
3. 公司上市之初的股價表現是其未來表現的重要指標。
雖然利潤率高的公司上市后不一定股價就更高,但上市之初股價強勁是日后公司股價表現優秀的一個信號。
我發現一個公司上市之后 1年 內在股市上的表現與上市 2、3年 的表現有很大的相關性。
說得更直接一點,這可能暗示了股市的從眾心理。若初期投資者買入股票,推高股價,它就創造了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就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來買股票。
或者,也可能是第一批投資者做了盡職調查,相信該公司的業務很好。這會激勵更多的投資者投資這個公司。
4. IPO前贏利的公司比不贏利的公司更好預測。
我計算了 IPO 前贏利的公司股價的差異百分比,然后又計算了 IPO 前不贏利的公司股價的差異百分比。結果發現 IPO 前贏利公司的股價差異較小。
這也就是說,如果你只投資 IPO 前贏利的互聯網公司的話,你不大可能賺很多錢,也不大可能會賠很多錢。
你能避免 “高朋團購(Groupon)” 的慘狀,該公司的股價幾乎跌到了上市首日收盤價的四分之一。
但是,這也意味著你會錯過 Tesla 那樣的盆滿缽滿。
統計方法
抽樣偏差:
統計分析所用的數據庫可能存在抽樣偏差。很難能獲得已經退市或已被收購的公司的數據。我選擇媒體報道過的公司,這意味著我可能漏掉了那些不太有名的公司。
統計檢驗:
我使用了曼惠特尼 U 檢驗法(Mann-Whitney U test)(假定檢驗已核對),發現 IPO 前贏利和不贏利的公司在 1年、2年 和 3年 期內的平均股價都存在不明顯的統計差異。
平均股價和第 1 天收盤價的差異(用百分比來表示)與 1年、2年、3年 利潤率的相關度 r^2 的值分別為 0.00312, 0.0681 和 0.0675。
平均股價和第 1 天收盤價的差異(用百分比來表示)與 2年、3年 相似值的相關度 r^2 的值分別為 0.486 和 0.364。
注:本文譯者 E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