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利”35美元,或許能為微軟開創一個“去Windows”的新時代。
雖然此次微軟調價僅對售價250美元以下的PC生效,看似摳門,但對微軟來說,已經是天大的讓步。要知道,PC市場本身已經是在萎縮的。若對全部PC授權進行同樣的調整,微軟設備與消費者授權部門53億美元的營收可能會直接跌至15億美元以下,這需要裁掉多少人、賣掉多少資產才能打平?
過去的幾年,尤其是Windows 8面世之后,抨擊微軟產品和戰略的言論不少,但實際上,多數是失之偏頗的。事實上,讓Windows日漸沒落的最大的敵手,是它30年輝煌的歷史,而非開發人員和決策層的失誤。
就拿Windows 8來說,為何難以做到和Android和iOS一樣易用?答案很簡單:如果Windows 8不支持過去所有的PC軟件,還會有用戶選擇它嗎?為此,Windows的開發者必須保證最大程度的兼容性,在設計出嶄新的界面和用戶體驗的同時,還要保證舊有軟件不做太多改動即可在新系統上運行,并保持和過去差異不大的操作習慣……這使我對Windows的開發人員充滿了敬意。
背負著30年的包袱——隨著PC應用越來越龐大的應用環境、生態系統和開發團隊——的壓迫下,Windows已經無法作出漂亮的轉身動作。
毋庸置疑,Windows是微軟最成功的產品,幾乎成了微軟的代名詞,很多人心目中MicroSoft幾乎就等于MicroWindows。但是,當產業道路開始急轉彎時,Windows開始成為微軟的包袱,而非動力。
在Windows的黃金時代,它是微軟其他產品的有力支柱。例如,在瀏覽器戰場,Windows捆綁IE就成功擊敗了競爭對手。
然而,今天多種多樣的應用環境下,Windows反而成為一個“被捆綁”的產品。我們在PC上安裝Windows的必要性越來越弱,很多人除了辦公之外,已經將娛樂全部移動到了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或各種各樣的“盒子”以及智能電視上。現在看來,更像是Office、AutoCAD以及一些其他的工具應用捆綁了Windows。
在這樣一個環境下,依然以Windows為核心,就是不合時宜的了。但是,以Windows為立足之本,Windows授權費用為收入重要組成部分的現狀,導致微軟的步子很難邁得太大。
舉個例子,微軟已經推出了基于云的Office服務,但應用并不廣泛。實際上,如果Office部門拆分出來,它有很大的可能會成為最成功的在線辦公軟件,并以此為基礎,在在線辦公協同方面讓Google Docs之類對手丟盔卸甲。然而,Office是捆綁Windows的利器,微軟當然不愿讓人們能夠在Pad或其他一些新奇的設備上使用它。于是,各種各樣的在線文檔獲得了賺錢的機會,并在心里默默地感謝Windows和微軟。
更苛刻地指責的話,MySpace和MSN之所以沒能一統社交和IM兩界,也和Windows在微軟的統治地位脫不開干系。
然而,如果說在兩年之前,Windows還有機會以“一致的應用體驗”為口號,用PC領域的影響力去影響移動市場,今天這個希望已經越來越渺茫。
可以說,如何“去Windows”化,是微軟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微軟不主動“去Windows”,市場也會逼迫它“去Windows”,但主動被動,結果迥異。
降低部分授權費用,看似是一個小動作,但至少意味著,微軟已經開始努力改變自己的根基和束縛——建立在Windows授權費基礎上的公司商業模式。當然,這必然會遭到各種勢力的反對——首先就是看到Windows業務收入進一步降低的股東們,也許還有被辭退的部分員工,更多的或許是對Windows懷有深刻感情的微軟老粉絲。但是,若真的能夠逐步減輕Windows在微軟收入和文化中所居的地位,讓微軟的天才工程師們解放出手腳,讓MicroWindows真正成為MicroSoft,也許是一個新微軟崛起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