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企業首次被列為評價對象。阿里巴巴和騰訊因在數據中心的技術和選址上作出不少創新,在“能源效率”一項分別拿到C和D。但在可再生能源的實際行動和對外倡議方面,仍與蘋果、谷歌有差距。
要維持互聯網的持續運行,需要電子產品、數據中心以及其他基礎設施耗費大量的能源。如果將全球互聯網行業所使用的電量加總,可在各國的用電量排名第六。
1月10日,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發布了《綠色云端2017》報告(下稱《報告》),首次被列為評價對象的中國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在A-F的評分中,總評分分別為D、F、F。這也是該組織自2009年以來第八次發布該報告。
該《報告》對美國、韓國、中國共15家科技公司的能源使用情況進行了評估。
由于不斷推動相等或更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電力項目落地,敦促政府、電力部門和互聯網行業上游企業使用可再生能源,蘋果公司連續三年被評為A,谷歌(Google)和Facebook是另外兩家得分為A的公司。
報告排名
數據中心是互聯網的載體,也是用電主力軍。中國的數據中心一年的用電量相當于2015年黑龍江全省的用電量。
《報告》通過能源使用效率、可再生能源的采購、能源使用透明度、可再生能源使用承諾、可再生能源的倡議五個維度。
上述維度的權重分別為10%、30%、20%、20%和20%。按照相同的評估標準,企業表現將會在每個項目中獲得A-F的評分,并得到總評分,意在體現各大互聯網企業在能源利用的具體表現。
能源使用透明度是針對各公司是否公開其云端服務(online operations)的耗電量,以及電力來源進行評估;可再生能源使用承諾則針對各企業是否公開承諾使用100%可再生能源,進行云端服務(online operation)供電評鑒;能源使用效率與碳中和(carbon mitigation)是針對企業為降低基礎設施對于傳統火力發電的能源需求,所擬定的公司政策與可測量的執行成果進行評鑒;可再生能源之采購針對企業目前的云端服務,是否已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應來源,以及如何增加供應來源進行評鑒。
此外,清潔能源倡議是針對企業是否致力于取得更多可再生能源進行評價,包含向供應商(可能是主機代管供應商、云端供應商或公用電力公司)、地方或中央政策制定者提出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要求。
《報告》顯示,阿里巴巴和騰訊因在數據中心的技術和選址上作出不少創新,以提高數據中心的能效,故兩家企業在“能源效率”一項分別拿到C和D。但在可再生能源的實際行動和對外倡議方面方面,兩家企業與蘋果和谷歌相比仍有提高空間。
全球互聯網企業能量消耗及清潔能源使用排行
能源使用透明度的評比結果則顯示,包括亞馬遜通技術服務有限公司(Amazon Web Services,下稱AWS)、騰訊和百度等企業,雖在所屬市場皆占有主導地位,但透明度卻墊底。
《報告》指出,作為云計算市場的領導者,AWS在2016年采取重大措施,包括承諾帶頭支持清潔能源政策。但因為AWS始終缺乏透明度,且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等主要使用化石能源發電的地方快速擴張其數據中心,因此依然無法判斷其是否確實在向可再生能源轉型。
2013年,全球信息產業的總能耗約占全球用電量的7%。美國思科公司(CISCO)預測,個人信息需求量持續巨幅成長,以及互聯網在世界各地進一步普及,2020年全球網民數量將從目前的30億人增長到40億人,全球互聯網流量也將增至2015年的三倍,信息產業的總能源消耗將進一步增加。此外,隨著云端科技的發展,全球互聯網企業正在各地加速建置數據中心,電力需求亦是是不斷攀升。
2015年,中國數據中心的能耗相當于黑龍江全省的用電量,并以每年15%的幅度續攀升,進一步成為耗能大戶。與此同時,在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卻出現大范圍的“棄水”、“棄風”、“棄光”現象。
因此,信息產業在促成全球向可再生能源轉型、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上將發揮關鍵作用。
若數據中心及其基礎設施能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那么與日俱增的互聯網流量,將有可能成為加快全球能源結構向可再生能源轉型的推動力。反之,互聯網巨頭若繼續選擇使用化石能源為數據中心供電,那么對煤電的需求將繼續增加,溫室氣體排放也將增多,全球的可再生能源轉型之路也將困難重重。
令人欣喜的是,互聯網行業巨頭開始高度重視企業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的作用。四年前,Facebook、蘋果及谷歌等互聯網巨頭相繼承諾100%使用可再生能源,互聯網行業開始競逐踏上可再生能源轉型之路。
以美國數據為例,自2010年起,美國企業直接購買的可再生能源量大幅增加。僅在2015年,購買的電量超過3.4GW,其中超過三分之二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合同來自互聯網行業的購買需求。
《報告》分析認為,互聯網企業積極使用可再生能源有三個原因。一是因為這些互聯網企業的客戶要求使用可再生能源;二是企業以長期合同壓低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成本,使可再生能源電力成本與化石能源的價格漸趨近,甚至優于后者價格;此外,由于互聯網企業員工及客戶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加上企業之間的競爭,企業亦希望公司形象與可再生能源的關連性變得更強。
然而,《報告》同時發現,一些企業在做出使用全部清潔能源的承諾后,并沒有采取任何措施轉換其能源使用方式,只是希望博得綠色企業的美名。這樣的行為將削弱整個行業向可再生能源轉型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