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系統和IBM等美國IT基礎設施企業在中國等亞洲新興市場國家陷入了苦戰。除了新興市場國家經濟正在減速之外,還由于華為技術等中國企業的崛起。此外,價格競爭也日趨激烈。一直通過綜合服務凸顯與新興市場國家企業差異化的美國大型IT企業的戰略已經迎來轉折點。
在主要通信設備領域,思科占全球市場份額的一半左右。以中國和東南亞等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為中心的亞太地區2013年11月~2014年1月銷售額比上年同期減少3.7%。與上期(減少8.7%)相比,雖然下降幅度出現縮小,但仍未完全擺脫低迷狀態。
而IBM去年10~12月的亞太地區銷售額下降16%,IBM首席財務官(CFO)Martin Schroeder表示,“(作為主要市場)中國的復蘇仍然需要一段時間”,對前景表示了悲觀看法。
“政治性因素”的影響?
思科CFO弗蘭克·卡爾德洛尼(Frank Calderoni)在3個月前表示,“(美國政府秘密收集情報等)‘政治性因素’拖了中國業績的后腿”。
美國議會于2012年以可能導致機密情報泄露為由,敦促美國政府和企業不要購買華為技術等中國大型企業的通信設備。美國三大通信企業一直避免向中國企業采購。
與此相對,在中國學者和媒體之間,在美國政府監控丑聞遭到曝光后,認為“應降低美國企業的市場份額”(大學教授)的聲音有所增強,有觀點認為,一部分中國企業已經開始減少采購美國企業生產的設備。
但是,思科和IBM亞太地區業績低迷在去年6月美國監控丑聞成為問題之前就已出現。進入2月后,卡爾德洛尼改變了看法,稱“新興市場國家經濟整體的回落產生了負面影響。在整體上,‘政治性’問題并不那么重要”。
服務差異日趨縮小
思科和IBM等發達國家的大型IT企業并非單純銷售硬件,而是一直通過將咨詢和多種產品組合在一起的綜合解決方案、滿足個別企業特殊需求的調整等舉措來提 升附加值。但是,以中國為中心的華為等強有力的后發企業也采取了同樣戰略。類似服務領域也正在強化,因此雙方的差異正日趨縮小。
服務器等領域也由于新興市場國家企業的品質提高以及開發的全球標準化等,競爭日益激化。由于成本正在迅速下降,向價格昂貴的發達國家企業購買硬件的必要性正在降低。作為提供高附加值服務的前提,硬件的銷售在新興市場國家正在動搖,業務環境日趨嚴峻。
中國大型企業不僅面向本國市場,而且正積極向新興市場國家出口產品。華為除了面向通信公司的設備之外,信息系統業務也在擴大,“中東等新興市場表現強勁”(華為高管)。此外還將企業信息系統轉向通過互聯網管理數據的云服務視為良機,計劃積極追趕美國巨頭等領先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