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數據中心建設”并不是不建設或是減緩建設速度,而是對云計算中心、數據中心的利用效率與價值創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國云計算產業已經全面進入“深化落地”的發展階段,如何利用云計算技術支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五化建設,提升對經濟、政務、民生的服務能力是現階段云計算產業發展的核心命題。《國務院關于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出臺為云計算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明確了發展方向及階段性目標,這對云計算行業來說無疑是重大利好。
控制數據中心建設
是政策導向也是發展趨勢
《意見》中特別強調要控制數據中心的建設,很多人認為這是否與發展云計算相矛盾。我認為這并不矛盾,“控制數據中心建設”并不是不建設或是減緩建設速度,而是對云計算中心、數據中心的利用效率與價值創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不僅是政策導向,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在國內云計算產業發展迅猛的今天,市場對于硬件產品的需求依舊旺盛。因此,作為硬件廠商更多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產品的技術附加值、提升國產產品的安全性與可靠性,深挖用戶需求并以實際應用為導向,真正提高硬件產品在真實運營環境中的使用效能。
曙光正在搭建
面向未來云體系架構
《意見》明確了云計算產業創新發展的目標與任務以及“市場主導、統籌協調、創新驅動、保障安全“四項基本原則,這對于曙光而言意義重大。我們早在多年前就已明確了由硬件供應商向云計算服務商的戰略轉變。2009年,我們投資建成了全國首個商業運營的規模化、城市級云計算中心,開創了“企業投資建設運營,政府定期、定量采購服務”的全新云計算服務模式,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我們已將這種模式成功應用到了30多個城市。而“曙光模式”強調規范化的服務模式、按需訂制的資源配置、自主可控的軟硬件產品、需求導向的大數據應用開發等特點都在《意見》要求中得到印證,這代表我們的創新型服務模式符合國家信息化發展的戰略需求。同時,公有云,尤其是電子政務領域是曙光云計算的主要服務方向,《意見》的出臺進一步打破了政府云計算采購、數據采集與利用等方面的政策壁壘,在打破信息孤島、實現信息融合共享、提高數據利用效能等方面都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對于曙光這類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成熟服務經驗的云計算服務商而言,在這種政策環境下,不論是市場開拓還是云上軟件產品深化開發都將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作為國內第一批實踐云計算服務的企業,曙光多年來在云計算領域的發展走過彎路,但也從真實運營中摸索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云計算服務模式。首先,我們將繼續堅持走“自主創新”的道路,為各類客戶提供技術先進、自主可控、安全合規的云計算軟硬件產品。其次,我們將在“曙光城市云1+2+3”理念的指導下,提升基礎設施整合、信息資源整合、政務資源開發利用等多方面服務能力,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提供包括頂層設計、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虛擬化產品部署以及定制化應用開發在內的整體云計算解決方案,為城市搭建符合現狀、面向未來的云計算建設體系。
ibm全球企業咨詢服務部大中華區合伙人、通信和媒體事業部總經理郭繼軍
云體系架構空白地帶有很多商業機會
要想讓云更好地發揮價值,更好地滲透和應用,關鍵還是要站在業務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把云當作是基礎設施和應用創新的一個平臺,而不是為云而云。
1月30日,國務院對外發布《國務院關于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等維度給出了促進中國發展云計算新業態的指導意見,這個意見的出臺,將對中國云計算產業與應用和新業態的快速發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意見》提出到2020年,云計算應用基本普及。如何更好地推動云計算的應用創新,我想分享一下我最近所看到的中國和美國市場目前在云應用上的不同特點以及一些發展云計算的想法。
推動云應用
業務創新才是關鍵
現在中國cio對云計算并不陌生,當你問及對方“云戰略是什么?”很多cio也許會說,我們已經在做設備的虛擬化,考慮部署自己的私有云,同時也在比較一些公有云,比較他們的性能、價格等,看起來大家都在為云而動。但細想起來,其實我們對云的應用和采用還是停留在1.0的階段,探討和思考如何讓云為我們更好地省錢或者帶來更多的靈活性。而在美國企業cio談得更多的是如何進行業務和應用的創新,因為在他們看來,云已經存在在那里,無需多討論,是既有的事實,用這些“云”來進行新的商業創新才是關鍵。
中國云市場目前面臨著幾大挑戰:第一,相比國外,國內的云端開發環境并不成熟,云的中間那一層體系架構仍然是一片空白。我們與合作伙伴一起探討中間這一層的時候發現paas,開發環境、開發工具、測試環境、安全穩定性管理等都很不成熟。第二,數據管理不成熟。云不是孤立的,正如移動化的落地,如果把后端數據和云端數據全部整合在一起,中間件要如何管理數據的安全、隱私和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這些尚未成熟。第三,客戶認知水平局限性。當前很多企業對于移動端的理解比較多地停留在個人消費者應用層面上,比如支付、聊天、實時通信等等,而對于后端的連接,絕大多數it老總沒有準備好,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戰略儲備。這些都是ibm看到的中國市場的現狀和所面臨的挑戰。
如果我們把今天的世界視為兩大陣營,右岸是互聯網企業,左岸則是傳統企業。云是從右岸企業開始的,到今天越來越多的左岸企業希望連接到右岸。但同時,企業的ceo會考慮將企業的資產放到云端會不會安全,會不會宕機?所以選擇一部分業務放在左岸,一部分放在右岸,需要左岸和右岸之間有“橋”。左、右岸的連接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連接,它需要一個新的體系架構,這個體系架構就是混合云。gartner預計,到2017年,70%的企業會變成混合云的模式。混合云帶來的不僅僅是新舊模式的連接,更是新的架構的建立。這個體系需要具備很強的基礎設施,要有可以把云端的內容、數據和傳統應用進行對接的中間件,要有云端一整套的api,還要有一整套新的基于云和傳統體系架構的大數據管理能力。這個體系架構中仍有很多空白地帶,這些空白地帶帶來了很多的業務機會和商業機會,以及合作機會真正能夠把左右岸連接起來的公司不多,ibm就是其中之一。要想讓云更好地發揮價值,更好地滲透和應用,關鍵還是要站在業務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把云當作是基礎設施和應用創新的一個平臺,而不是為云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