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收購大師”之稱的思科近日又宣布了一項新交易。
這次收購的是云安全公司CloudLock,交易總價格為2.93億美元。這是思科公司今年發起的第五宗收購交易。
作為全球最大的網絡設備制造商,思科率先提出“萬物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等是其向數字化企業轉型的重要內容。包括此次收購在內的多起收購被業內人士認為是思科圖謀自我“救贖”的又一舉措。然而,這對于思科的業績、市值拉動并不明顯。
更讓不少業內人士擔心的是,思科選擇了一條“擁擠”的道路,充斥著勁敵。尚未形成自身競爭優勢的思科想要突圍注定不太容易。
越來越“軟”的收購
思科的發展歷程始終伴隨著收購。公開資料顯示,思科幾乎每六周就會發起一宗收購。
此次收購云安全公司CloudLock之前,思科已陸續收購了物聯網創業公司Jasper Technologies、混合云服務商CliQr、芯片制造商Leaba、云搜索技術初創企業Synata。
值得一提的是,思科2月份以14億美元收購物聯網平臺供應商Jasper Technologies,不僅是思科近兩年來最大的一筆交易,也被不少業內人士視為是物聯網領域最大的并購案之一。并購后,Jasper不僅可以為思科提供物聯網平臺,還可以擴大思科的安全、高級分析等物聯網服務。
而最近收購的云安全公司CloudLock,則主要是用于強化云端的安全技術。3月份收購的云搜索技術初創企業Synata,則是用于支持思科旗下的基于云計算的協作服務“Cisco Spark”的端對端加密服務。
同樣在3月初發起的對CliQr的2.6億美元收購,其技術實質是幫助客戶篩選出最合適的云服務供應商。
“不僅這五宗收購,思科近年來的多起收購都圍繞著云計算、大數據等軟件和服務領域展開”思科云計算與數字化服務部門的內部人士指出,伴隨硬件更加標準化,軟件賦予硬件設備以靈魂,IT產業的創新越來越多地發生在軟件領域??柯酚善骱徒粨Q機等硬件發家的思科,收購也越來越多地發生在軟件和服務領域。
通常,判斷企業收購成功與否無外乎收購的風險是否可控和收購是否契合公司長遠發展方向和利益兩大標準。
該人士坦言,被收購標的必須符合思科轉型的大方向。而思科全球云業務高級副總裁Nick Earle兩年前對媒體明確表示,近年思科發起的收購多達173家,均與云計算、大數據相關。
事實上,今年半年的五宗收購中,僅對半導體公司Leaba的收購,是思科近年來為數不多的一宗硬件收購。據悉,Leaba的產品收購后會成為思科核心硬件的一部分。對此,而該人士也表示,硬件的收購最終也是為了拓展軟件和服務的外延。
具體到收購模式上看,相比不少企業采用的“蛇吞象”收購模式,動輒花費上百億美元,難免產生整合不到位、排異反應等。追蹤思科的多起收購,金額普遍不到兩位數,更像“小打小鬧”“拿來主義”顯得更突出。
“這不僅是思科的收購模式,更是國外IT企業普遍的收購風格” 手機中國聯盟創始人王艷輝坦言,金額小的收購,整合上的難度、失敗的風險系數等相對可控;而鑒于科技巨頭在硬件領域已形成寡頭和準入壁壘,再尋找到合適的收購標的難度較大。而軟件、服務等領域則充斥了遍地開花的小企業,且軟件衍生的就是服務,這也契合當下以思科等為代表的國際IT巨頭從硬件向“軟件+服務”方向轉型的需要。
而思科大中華區云計算與數字化服務部門總經理何軍去年曾對媒體公開表示,“新的IT時代真的不能用傳統的思維,創新都來自小而美的公司,思科不想扼殺這股創新力。”
越來越難啃的“骨頭”
頻繁的收購背后是思科的戰略轉型。
按照思科的靈魂式人物約翰·錢伯斯的劃分,2010年到2030年將不再是信息化時代,而是數字化時代。他明確指出“萬物互聯”將推動思科下一個十年的增長。
思科于2012年底首次提出“萬物互聯”戰略。它也是最早致力于“萬物互聯IOT”的公司。后又提出把全球所有的云連接在一起的愿景,為全球建立統一的數據平臺——Intercloud。通過Intercloud,思科想將孤立的云連接在一起,打通數據壁壘,推動萬物互聯新浪潮的到來。它被視為是思科戰略轉型的發展引擎。
圍繞“萬物互聯”戰略,思科的業務結構也發生了改變。數據中心虛擬化、軟件、安全、云等被思科視為關鍵增長領域,尤其是數據中心業務被思科寄予眾望。
“思科的戰略轉型路徑清晰,但對業績的拉動并不明顯。”一位IT行業觀察人士指出,思科在2011年5月份轉型重組之后,明確意識到必須在傳統硬件之外,尋找到軟件、服務等領域的新增長極。
然而,近三年的財報數據顯示,傳統的產品類收入占比仍高達七成以上,服務類收入卻始終不足三成。2015財年的年報顯示,服務類收入占比保持23.2%,相比2014財年下降0.1%。具體到業務收入上,路由器、交換機等仍占據總收入近半。而數據中心業務只有32.2億美元,僅占據總收入的6.55%,2014財年也僅占據5.60%。
同時,“萬物互聯”戰略對思科市值的提升也不顯著。截至今年7月5日,思科股價報收于28.43美元,市值約為1429.95億美元,不及2001年3月28日,思科5554.4億美元峰值的1/3。
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目前“云計算”“大數據”是IT產業創新的兩大趨勢,更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思科選擇的轉型道路毋庸置疑,但擁擠熱鬧且充斥著勁敵。
根據Synergy Research Group發布的最新第一季度的數據顯示:AWS以31%的市場份額,仍然主宰云服務市場;Microsoft、IBM 、 Google位于第二梯隊,共計占22%的市場份額。行業顧問公司Gartner去年8月公布的分析報告稱,AWS擁有的計算能力達到14位競爭對手計算能力總和的5倍。第二梯隊的Microsoft和Google等也按年增幅超過100%的速度奮力追趕。
“當下云計算領域占據尖端的都是悍敵且當仁不讓。思科不布局恐違背行業發展趨勢,但謀得一席之地又缺乏自身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興業證券一位不愿具名的IT行業分析師表示,亞馬遜2006年就率先布局云計算,其電子商務和計算能力已形成絕對優勢。而微軟在個人和企業軟件領域,谷歌在網絡搜索和廣告算法領域都形成了自身的競爭性壁壘。
顯然,思科意識到了自身在云計算軟件和平臺打造上已錯失先機,又缺乏殺手锏的尷尬身份。它提出萬物互聯戰略之后,就表示自身將側重于云計算軟件和托管服務。
然而, 這也顯得過于理想。
“IT企業的云計算業務早已不是涇渭分明,而是相互融合。”該分析師表示,亞馬遜、微軟等除了提供平臺、軟件外,都伴有提供托管服務;另一方面,思科希冀打通亞馬遜、微軟、谷歌等各自封閉的云環境,“這樣思科就直接出局了”該分析師表示,有價值充滿想象力的云計算市場,留下的后發制人的機會幾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