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持續16個月的“秘密”,今天終于塵埃落定。新華三集團在京正式成立,成為今天科技界最大的一個新聞。印證了華三“三易其主,終歸清華”的宿命。
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與新華三CEO于英濤答記者問
雙實體雙品牌雙總部分工不同終將歸一
目前,新華三集團,由紫光集團旗下上市公司紫光股份控股51%,HPE股份為49%。實行雙總部制,行政總部和市場總部放在北京;運營總部放在杭州。產品和服務將實行H3C和HPE雙品牌戰略,在未來,紫光集團將允許新華三使用紫光的品牌。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對此次合作笑評:“既洋氣,又接地氣。”
鑒于新華三集團的“前世今生”有些復雜,筆者簡單厘清一下新華三的組織結構。目前杭華三通信和紫光華山兩個實體組成,但分工不同。
華三通信專注于網絡產品,主要是路由器、交換機、安全、大數據等,同時擁有完整的研發體系。未來所有H3C品牌產品的研發,都將由華三通信承擔。
紫光華山則作為新華三HPE品牌服務器、存儲產品和技術服務在中國的獨家提供商,讓中國客戶可以與全球客戶一樣,同步享受到世界級的領先IT產品與解決方案。
新華三領導班子全體到齊
新華三集團總裁兼CEO于英濤表示,“從長遠來看,我們會整合成一個公司,未來將按照‘BU制’繼續實行我們產品或者銷售的管理路線,那時候就不存在分工問題了,要形成合力。”
合作成功的背后:HPE有苦衷華三受連累紫光接盤有隱情
為何“三易其主,終歸清華”?這需要往前追溯。華為與美國3COM合資成立華為3COM,華為控股51%。后來,3COM陸續從華為手里收購剩余股權,全資控股華三通信。期間,華為也試圖通過高價收購3Com收回華三通信,但被美國政府否決。最終在2010年,被HPE以27億美金全資收購。
誰知好景不長,隨著“斯諾登事件”引發的信息安全的呼聲越來越高,自主可控和身份之別絆住了HPE的腿腳,不僅HPE在中國諸多領域無法邁進,同時也連累了華三通信,在很多政府主導的采購項目中受到阻礙,雖然華三通信的研發、生產和納稅都在中國。
HPE需要一個新身份,打破僵局,這需要找到合適的接盤人,這個人最終確定為紫光集團。
2015年5月21日,清華控股旗下紫光集團下屬的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宣布與HPE達成協議,收購HPE旗下全資子公司華三通信和紫光華山(HPE在中國服務器、存儲和技術服務業務)的51%股權。紫光將與HPE共同努力,打造一個新華三集團。
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回顧收購歷程時說,HPE在此次項目中應該談了十七八家,紫光是最后介入的。他認為,紫光能夠接盤源于五大原因。第一,紫光的國企身份;第二,HPE需要高度市場化的企業;第三,紫光同樣擁有高校背景;第四,紫光可以提供員工激勵政策;第五,有足夠的資金完成收購。“綜合以上五大要素,基本上只有紫光完全符合要求了”,趙偉國說。
從HPE分拆出售股權、紫光接盤、再到國內外嚴格審查等一系列手續,漫長的16個月,雖然有很多不利聲音和市場的動蕩因素,新華三仍然在2015年創下217億人民幣的銷售佳績,為此,趙偉國飽含深情的感謝新華三兄弟們的堅守。
為何選擇于英濤做新華三CEO
于英濤名氣之大在于其供職聯通時的豐功偉績。對于為何選擇讓他作為新華三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回答的直截了當。第一,于英濤對整個運營商,新IT應用有廣泛的經驗。第二,他自身的領導力和溝通協調力很強。第三,新華三由華三通信和紫光華山組成,選擇一個與兩個平臺都沒有交集的領導,有助于保持公平性和兩個業務之間的融合性。
新華三的志向:打造中國科技的“太平洋艦隊”
中國科技界熱火朝天,尤其是互聯網,全部目光似乎都被互聯網的繁榮吸引,但趙偉國不這樣看。他認為,大多數互聯網企業的創新多集中在商業模式,而非真正的技術創新。而中美兩國的差距在于技術創新,中國需要大量“重科技”企業。
他舉例說,美國的“重科技”企業非常多,像通用電器,英特爾、IBM、谷歌、微軟、波音等。而目前中國缺少這類重大規模的“科技企業“。
“紫光要做科技的太平洋艦隊,如果沒有科技領域的太平洋艦隊,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這種說法會非常脆弱。紫光源自清華,政府鼓勵清華大學和其他高校做科技企業,目的就是為了發展中國高科技產業。企業固然要賺錢,但高校所創辦的科技企業不能忘了本來使命。”趙偉國的這番說法,讓筆者看到了企業家的情懷,也看到了新華三未來努力的方向。
目前,新華三集團擁有超過9000名員工,6500多項專利,服務于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2015年銷售收入超過210億。再來看一下新華三新IT戰略:底層是基礎架構:計算、存儲、網絡。在基礎架構之上,聚焦四大戰略方向“三大一云”:大數據、大互聯、大安全和云計算,新華三將緊緊圍繞這四個戰略方向拓展業務,讓自己從純粹的硬件公司向軟件公司轉型。未來5G技術及終端技術演進設備,虛擬現實VR,智能機器人、智能制造,也都是新華三正在追蹤的熱門技術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