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1日,愛立信中國區相關人士在發給媒體的最新官方聲明中稱, 目前在印度的法律程序仍未結束,愛立信的立場不變。
“小米與全球任何一家公司一樣,需要得到我們的授權才能使用我們的技術專利。我們期待與小米合作,以求達成一個對雙方都公平合理的結果,就如同我們與其它所有被授權者所達成的那樣。“
如果從去年12月,愛立信在印度起訴小米算起,這場專利糾紛已持續了一年。
雖然,小米當時有高通護體,暫時逃過了禁售,但是愛立信依然不放棄。這場專利官司會如何收場呢?我們來看一下。
一、專利巨頭愛立信
愛立信作為通訊行業的元老,在專利方面布局非常早。愛立信先后在世界各國申請并獲得了35,000多項專利,專利組合涵蓋了2G、3G和4G技術。
而且,愛立信已達成100多項專利使用許可協議,授權方包括行業內所有的主要廠商。為此,愛立信每年在研發領域投入2.5萬名員工和近15%的凈銷售額,超過40億美元。
國際巨頭強大如三星,2014年給愛立信交了6.5億美元的專利費;在中國企業中專利數一數二的中興,在與愛立信糾纏了數年之后,也是乖乖掏錢,只是金額沒有三星那么大,大約在幾千萬到億歐元的級別。
今年2月,愛立信還在美國法院起訴了蘋果,表示蘋果侵犯了多項專利,要求美國禁售iPhone。隨后,愛立信又在德國、英國和荷蘭對蘋果提起訴訟,指控蘋果在iPhone和iPad中使用了愛立信的專利而并未支付專利費。
最終兩家近日剛剛達成協議,蘋果要給愛立信交7年的錢,雖然具體數額沒有透露,專家們估計在每年幾億美元是跑不了的。
盡管小米申請專利的速度在加快,數量急劇增長,盡管小米投資了聯芯,獲得了一些專利,但是小米畢竟是通訊行業的后來者,在基礎專利上與中興、華為都無法相比,更不用說蘋果、三星了。此次被愛立信盯上,想靠交叉專利授權來逃過去基本不可能。
二、小米可能的博弈手段
小米要與愛立信博弈的話,走法律程序勝算不多。但是可以用更隱蔽的手段。我們知道,現在很多印度所謂的手機品牌公司都在中國貼牌,中國制造貼上印度牌子就變成印度的本土手機。
如果愛立信追的太緊,小米完全可以采用類似的辦法,那樣利益格局完全就不同了。
如果小米貼印度本土廠商或者印度運營商的牌,不用小米商標的話,愛立信就只能起訴印度本土的企業。
這樣以來,官司就從兩家外國公司的爭端,變成一家外國公司與本土企業的糾紛。即使官司有問題,也是一家印度企業與愛立信的訴訟失敗,不會影響到小米公司本身。
這是小米公司與愛立信博弈的一個辦法。
當然,對中國企業來說,最大的殺招還是中國政府。
歐盟曾經調查過華為和中興,但是愛立信隨即出面給華為和中興辯解。
不是愛立信良心發現,或者善心大發。而是愛立信怕有政府背景的中國企業通過在中國市場的商業打擊報復愛立信。
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市場之一,對愛立信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中國的三大運營商都是國企,政府對產品采購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如果愛立信的舉動引起中國政府的反感,那么專利費的收入遠不足以彌補中國市場損失。
小米的根基還淺,但是雷軍有一定的影響力,小米被逼無奈求助中國政府也是選項之一。
三、交錢不可避免,多少是個問題
隨著中國市場的飽和,小米的國際化是必然的趨勢。而專利吃了多年,有豐富經驗的愛立信,不收錢也是不可能的。
小米可以采取博弈手段,讓愛立信收錢收的不順利,但是愛立信也會跟進小米的國際化進程,在全球各地不斷起訴騷擾小米。
這樣博弈下去,小米始終處于被動。愛立信是在攻擊,而小米是防守。
從歷史的經驗看,這種格局最后還會是小米掏錢,只是掏多少的問題。蘋果堅持了一年最終也是掏錢了事。
小米更希望獲得中興的結果,交上不太多的錢,把愛立信的麻煩了解掉,不能以后白白給愛立信打工。
至于小米能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就要看小米今天的博弈手段,只有愛立信感覺糾纏下去得不償失的時候才能收手談判。
小米的宣傳畫經常有毛時代的元素,也有傳言說雷軍經常看毛澤東選集,毛主席說過“以斗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專利戰,小米有進無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