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數據網絡企業動態 → 正文

愛立信結盟思科:巨頭牽手絕非偶然ICT格局再添變數

責任編輯:jackye 作者:舒文瓊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5-11-27 09:11:19 本文摘自:通信世界網

風云變幻的全球ICT市場從來就不缺乏具有轟動效應的重大新聞。11月9日,愛立信與思科宣布展開合作,這一消息猶如重磅炸彈,在行業內掀起了層層波瀾,其轟動效應與諾基亞出價166億美元收購阿爾卡特朗訊不相上下。

愛立信和思科,一個是移動通信領域巨擘,一個是IP和企業網市場龍頭,兩者走到一起絕非偶然之舉。

通信老兵謀劃IT轉

回顧歷史、追根溯源、抽絲剝繭是了解一個公司戰略決策的最好方法。對于愛立信與思科的合作,不妨從兩家公司近年來的發展情況說起。

在曾經的2G時代,愛立信是全球移動通信領域無可爭辯的領導者。在技術方面貢獻卓著,擁有50%以上的市場份額,愛立信當時的地位足以睥睨眾廠商。進入3G時代,隨著三大標準三足鼎立形勢的出現,愛立信雖然在WCDMA領域的領先地位無可撼動,但是在TD-SCDMA和CDMA2000方面卻形勢并不樂觀。進入4G時代后,LTE標準分為TD-LTE和LTE FDD兩大版本,愛立信在北美、歐洲、印度等市場一路高歌猛進,在TD-LTE方面難言樂觀。

與此同時,全球IT和CT趨于融合,給傳統通信行業帶來了變化和挑戰,愛立信這樣的傳統設備商也必須因時而變,才能跟上ICT融合發展的節奏。

電信網絡和互聯網原本是兩個不同的體系,前者追求服務質量,成本次要。后者的理念是“盡力而為”,為了效率可以適當犧牲質量。近年來,隨著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傳統互聯網的服務范圍不斷擴大,互聯網技術持續改進,促使服務質量顯著提升。在此過程中,一些來自互聯網領域的新技術,如云計算、大數據、SDN和NFV等開始向電信領域滲透,幫助提升傳統電信網絡效率。目前,電信運營商已成為上述IT技術的積極踐行者。

看到IT和CT融合的趨勢,愛立信近年來也提出了“由硬到軟”的轉型策略,從傳統的通信網絡設備轉向云計算、NFV、專業服務、OSS/BSS。此外,愛立信提出轉型還有一個原因,即在傳統電信市場不斷萎縮的情況下,愛立信必須跳出通信市場開辟新的增長點.

2014年,愛立信明確提出了公司將聚焦的領域為IP網絡、云、電視與媒體、行業與社會、運營支撐解決方案/業務支撐解決方案,并對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成立了無線業務部以及云和IP業務部。

借助外力時不我待

為了向IT領域轉型愛立信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和嘗試。以云計算為例,愛立信早在2012年就加入了云計算開源組織OpenStack,通過幫助OpenStack發展以支持電信服務和應用。

愛立信深知,雖然自己在移動通信領域優勢明顯,但是在云計算領域是新兵一個,短板因素客觀存在,因此愛立信選擇了收購這一最為直接的方式提升競爭力:僅僅在2014年7~10月,愛立信就宣布了4項收購,對象分別為美國計費軟件供應商MetraTech、云計算服務的機頂盒業務公司Fabrix系統、美國云計算軟件公司Apcera、美國IT基礎架構智能軟件公司Sentilla,以增強云計算整體方案能力。

在SDN和NFV方面,愛立信也在積極推動,例如:愛立信將NFV引入現有電信網絡架構,在目前進行的5G研發中,基于SDN、NFV和虛擬化技術提出了網絡切片的概念,希望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提供性能各異的網絡服務,最大程度地提升網絡資源利用率。在大數據分析方面,愛立信借助該技術構建智能立體網絡,并針對多個行業市場提供了解決方案。

愛立信的上述舉措的確取得了一定效果,例如2014年其在所聚焦的目標領域實現了銷售額10%的增長。

如果從愛立信自身的縱向對比來看,10%的增長速度可喜可賀,可是橫向對比來看,10%還遠遠不夠。

最直接的對比來自華為。繼2013年業務收入趕超愛立信后,近兩年來華為與愛立信在收入方面的差距持續拉大。而在企業網方面,華為2014年的收入與2011年相比翻番,年均增長速度接近30%。

更為緊迫的是,愛立信的另外兩大競爭對手諾基亞與阿爾卡特朗訊合并,擁有了包括接入、傳輸、核心網、IP和云計算在內的覆蓋全面廣泛的產品線。因此,留給愛立信的時間并不多,如果不借助思科這樣強大外力的幫助,愛立信的競爭形勢不容樂觀。

被動防守不如主動出擊

與愛立信在移動通信領域的領導地位相似的是,思科在IP網絡市場也是無人爭鋒,甚至地位高于前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思科幾乎成為路由器和交換機的代名詞,其相關認證考試受到廣泛認可。

目前,思科在全球核心路由、數據中心、云計算領域擁有很高的份額。除此之外,思科在電信行業也有些產品,比如回傳、小基站、城域網產品等。

但是,思科目前也并非高枕無憂。隨著云計算、SDN和NFV等概念的興起,其對傳統IT網絡架構形成巨大沖擊,需要思科等傳統廠商及時調整并積極應對。在此過程中,眾多新興廠商的話語權日益強大,對思科形成了威脅和挑戰。在這樣的形勢下,把握IT和CT融合的趨勢,從融合的角度推動IT技術的發展,無疑是一個獨特的視角。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推動思科與愛立信合作的還因為二者均面臨著華為的競爭。思科與華為之間可謂宿怨已久,早在2003年,思科就狀告華為侵犯知識產權,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華為對思科的路由器產品構成了威脅。此后多年,華為和思科交火不斷,包括思科用“抄襲門”質疑華為創新能力,華為在中國大面積搬遷思科路由器。華為一度被稱為“錢伯斯的噩夢”,華為高層甚至公開表示:“公司要成為中國ICT市場第一名。”

目前華為雖只在小范圍內對思科構成了威脅,但是未來一切皆有可能。思科為此選擇與愛立信合作,其意圖再明顯不過——一味地防守不如主動出擊,借助愛立信在移動通信領域的優勢,思科有望增強自身在融合領域的優勢。

對于愛立信而言,華為同樣是個勁敵——2013年華為收入超過愛立信,在中國市場華為在移動領域,尤其是TD-LTE上全面領先愛立信。

一個是華為在IT領域的對手,一個是其在CT領域的對手,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兩大對手聯合在一起可謂是順理成章。

5G、云、IP和物聯網等成重點領域

除了共同的需求、相似的境遇、相當的實力外,思科與愛立信能夠走到一起,還因為兩者在戰略方向上保持了高度一致。

例如,在智慧城市發展方面,思科很早就前瞻性地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愛立信則提出了“500億連接”和“網絡社會”,其核心內容都是通信連接將從人和人之間,擴大

到物與物之間,并且賦予物體無限智能。可見,他們在智慧城市的觀點上不謀而合。此外,思科是云計算、大數據等的主要提出者,而愛立信近年來也認識到了這兩大技術的發展潛力并著重發力,可以說,兩者對于云計算、大數據的看法也非常相似。正是眾多相似點,讓兩大強者攜手合作。

展望未來,愛立信CEO衛翰思表示:“雙方對如何攜手為客戶快速創造價值有著清晰、一致的看法。我們開始將主攻服務提供商領域,隨后發展企業客戶、擴大規模并加速各行業應用IoT的步伐。我們已達成涵蓋廣泛的經銷商協議,雙方將成立聯合工作組,啟動致力于SDN/NFV和網絡管理與控制的聯合開發項目。”

根據公開資料,愛立信和思科計劃通過以下方式為客戶提供價值:第一,為服務提供商客戶提供端到端產品和服務組合,以及能夠加快商業模式創建的聯合創新;第二,建立能夠提供室內外無縫網絡的高度安全的技術架構,打造未來的移動企業體驗;第三,結合兩大公司的規模和創新,加速創建卓越的平臺與服務,打造數字化國家,成就物聯網。

在這個由移動性、云和數字化推動的時代,未來的網絡需要全新的設計思維,從而確保網絡的敏捷、自主和高度安全。為應對這一挑戰,愛立信與思科將面向5G、云、IP和物聯網等領域,提供跨越整個網絡架構的端到端領導力,涵蓋范圍包括設備和傳感器、接入網和核心網以及企業IT云。

雙方的合作伙伴關系還包含多個協議,包括致力于借助參考架構和聯合開發實現網絡轉型、基于系統的管理與控制、涵蓋廣泛的經銷商協議以及在關鍵新興市場的協作等。雙方還同意基于FRAND(公平、合理和非歧視)原則對各自的專利組合簽署交叉授權協議,促進聯合創新,為雙方客戶提供信心保證。

未來10年發展的關鍵推動力

對于兩大公司的合作前景,目前業界較為一致地表示看好。“愛立信與思科的結盟會形成協同效應。電信設備技術與互聯網設備技術之間會相互產生火花,兩家巨頭可能會通過專利技術交流研發出跨界的新產品和新應用。它們的一些技術可以應用到新的領域產生創新。”TMT分析師曾韜表示。

從數字來看,愛立信與思科合作之后,雙方將合計持有超過5.6萬項專利,每年投資110億美元用于研發,擁有7.6萬名專業服務人員,服務客戶遍及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具體如圖所示。

圖愛立信與思科合并后的實力一覽

愛立信和思科目前是各自領域的領導者,并且雙方基本沒有重合的業務部分,因此可以預計未來兩者的合作將非常順暢,如果充分發揮雙方在各自領域的競爭優勢,那么雙方在未來的發展都將如虎添翼。

愛立信認為,該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將成為雙方在未來10年發展的關鍵推動力,并將在2016年開始獲得增量收益。愛立信預計到2018年,雙方各自的增量收益將增至10億美元以上。

可以預見,在美國市場,兩者的攜手將進一步強化雙方的競爭實力。在2009年收購北電網絡之后,愛立信在美國市場的實力顯著增強,目前美國市場已經成為愛立信的最大收入來源;作為一家美國公司,思科在本土市場占盡天時地利人和。雙方合作后,其在美國市場的前景更是可觀。而這對于華為、中興等國內廠商而言,顯然并非是個好消息。此外,在愛立信的大本營歐洲市場,思科則有望借助與愛立信的合作而獲得更大突破。

在IT和CT日趨融合的當下,面臨整體行業環境不利的條件,愛立信與思科兩大巨頭的合作,毫無疑問將產生比合并更顯著的“1+1>2”效果。

近年來,隨著華為的崛起,原有的“阿諾愛中華”格局中,華為的領先優勢日益顯著。如今,隨著諾基亞收購阿爾卡特朗訊的完成,以及愛立信與思科的合作,幾大巨頭的座次排名有望再次被改寫。

鏈接:

“我很高興能夠與思科合作,繼續我們成就網絡社會的旅程。我們信念相同,堅信網絡在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中的戰略性核心作用。對于愛立信而言,本次合作也加強了我們在過去幾年所制定的IP戰略,并在愛立信自身的轉型過程中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愛立信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衛翰思(Hans Vestberg)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市場上,企業只有建立正確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加快創新、加速發展和加強客戶價值,才能基業長青。我們今天宣布的合作伙伴關系,匯聚的是兩大高瞻遠矚的行業領導者,彼此文化相近,同樣致力創新。”

——思科首席執行官Chuck Robbins

關鍵字:愛立信阿爾卡特朗訊

本文摘自:通信世界網

x 愛立信結盟思科:巨頭牽手絕非偶然ICT格局再添變數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數據網絡企業動態 → 正文

愛立信結盟思科:巨頭牽手絕非偶然ICT格局再添變數

責任編輯:jackye 作者:舒文瓊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5-11-27 09:11:19 本文摘自:通信世界網

風云變幻的全球ICT市場從來就不缺乏具有轟動效應的重大新聞。11月9日,愛立信與思科宣布展開合作,這一消息猶如重磅炸彈,在行業內掀起了層層波瀾,其轟動效應與諾基亞出價166億美元收購阿爾卡特朗訊不相上下。

愛立信和思科,一個是移動通信領域巨擘,一個是IP和企業網市場龍頭,兩者走到一起絕非偶然之舉。

通信老兵謀劃IT轉

回顧歷史、追根溯源、抽絲剝繭是了解一個公司戰略決策的最好方法。對于愛立信與思科的合作,不妨從兩家公司近年來的發展情況說起。

在曾經的2G時代,愛立信是全球移動通信領域無可爭辯的領導者。在技術方面貢獻卓著,擁有50%以上的市場份額,愛立信當時的地位足以睥睨眾廠商。進入3G時代,隨著三大標準三足鼎立形勢的出現,愛立信雖然在WCDMA領域的領先地位無可撼動,但是在TD-SCDMA和CDMA2000方面卻形勢并不樂觀。進入4G時代后,LTE標準分為TD-LTE和LTE FDD兩大版本,愛立信在北美、歐洲、印度等市場一路高歌猛進,在TD-LTE方面難言樂觀。

與此同時,全球IT和CT趨于融合,給傳統通信行業帶來了變化和挑戰,愛立信這樣的傳統設備商也必須因時而變,才能跟上ICT融合發展的節奏。

電信網絡和互聯網原本是兩個不同的體系,前者追求服務質量,成本次要。后者的理念是“盡力而為”,為了效率可以適當犧牲質量。近年來,隨著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傳統互聯網的服務范圍不斷擴大,互聯網技術持續改進,促使服務質量顯著提升。在此過程中,一些來自互聯網領域的新技術,如云計算、大數據、SDN和NFV等開始向電信領域滲透,幫助提升傳統電信網絡效率。目前,電信運營商已成為上述IT技術的積極踐行者。

看到IT和CT融合的趨勢,愛立信近年來也提出了“由硬到軟”的轉型策略,從傳統的通信網絡設備轉向云計算、NFV、專業服務、OSS/BSS。此外,愛立信提出轉型還有一個原因,即在傳統電信市場不斷萎縮的情況下,愛立信必須跳出通信市場開辟新的增長點.

2014年,愛立信明確提出了公司將聚焦的領域為IP網絡、云、電視與媒體、行業與社會、運營支撐解決方案/業務支撐解決方案,并對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成立了無線業務部以及云和IP業務部。

借助外力時不我待

為了向IT領域轉型愛立信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和嘗試。以云計算為例,愛立信早在2012年就加入了云計算開源組織OpenStack,通過幫助OpenStack發展以支持電信服務和應用。

愛立信深知,雖然自己在移動通信領域優勢明顯,但是在云計算領域是新兵一個,短板因素客觀存在,因此愛立信選擇了收購這一最為直接的方式提升競爭力:僅僅在2014年7~10月,愛立信就宣布了4項收購,對象分別為美國計費軟件供應商MetraTech、云計算服務的機頂盒業務公司Fabrix系統、美國云計算軟件公司Apcera、美國IT基礎架構智能軟件公司Sentilla,以增強云計算整體方案能力。

在SDN和NFV方面,愛立信也在積極推動,例如:愛立信將NFV引入現有電信網絡架構,在目前進行的5G研發中,基于SDN、NFV和虛擬化技術提出了網絡切片的概念,希望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提供性能各異的網絡服務,最大程度地提升網絡資源利用率。在大數據分析方面,愛立信借助該技術構建智能立體網絡,并針對多個行業市場提供了解決方案。

愛立信的上述舉措的確取得了一定效果,例如2014年其在所聚焦的目標領域實現了銷售額10%的增長。

如果從愛立信自身的縱向對比來看,10%的增長速度可喜可賀,可是橫向對比來看,10%還遠遠不夠。

最直接的對比來自華為。繼2013年業務收入趕超愛立信后,近兩年來華為與愛立信在收入方面的差距持續拉大。而在企業網方面,華為2014年的收入與2011年相比翻番,年均增長速度接近30%。

更為緊迫的是,愛立信的另外兩大競爭對手諾基亞與阿爾卡特朗訊合并,擁有了包括接入、傳輸、核心網、IP和云計算在內的覆蓋全面廣泛的產品線。因此,留給愛立信的時間并不多,如果不借助思科這樣強大外力的幫助,愛立信的競爭形勢不容樂觀。

被動防守不如主動出擊

與愛立信在移動通信領域的領導地位相似的是,思科在IP網絡市場也是無人爭鋒,甚至地位高于前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思科幾乎成為路由器和交換機的代名詞,其相關認證考試受到廣泛認可。

目前,思科在全球核心路由、數據中心、云計算領域擁有很高的份額。除此之外,思科在電信行業也有些產品,比如回傳、小基站、城域網產品等。

但是,思科目前也并非高枕無憂。隨著云計算、SDN和NFV等概念的興起,其對傳統IT網絡架構形成巨大沖擊,需要思科等傳統廠商及時調整并積極應對。在此過程中,眾多新興廠商的話語權日益強大,對思科形成了威脅和挑戰。在這樣的形勢下,把握IT和CT融合的趨勢,從融合的角度推動IT技術的發展,無疑是一個獨特的視角。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推動思科與愛立信合作的還因為二者均面臨著華為的競爭。思科與華為之間可謂宿怨已久,早在2003年,思科就狀告華為侵犯知識產權,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華為對思科的路由器產品構成了威脅。此后多年,華為和思科交火不斷,包括思科用“抄襲門”質疑華為創新能力,華為在中國大面積搬遷思科路由器。華為一度被稱為“錢伯斯的噩夢”,華為高層甚至公開表示:“公司要成為中國ICT市場第一名。”

目前華為雖只在小范圍內對思科構成了威脅,但是未來一切皆有可能。思科為此選擇與愛立信合作,其意圖再明顯不過——一味地防守不如主動出擊,借助愛立信在移動通信領域的優勢,思科有望增強自身在融合領域的優勢。

對于愛立信而言,華為同樣是個勁敵——2013年華為收入超過愛立信,在中國市場華為在移動領域,尤其是TD-LTE上全面領先愛立信。

一個是華為在IT領域的對手,一個是其在CT領域的對手,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兩大對手聯合在一起可謂是順理成章。

5G、云、IP和物聯網等成重點領域

除了共同的需求、相似的境遇、相當的實力外,思科與愛立信能夠走到一起,還因為兩者在戰略方向上保持了高度一致。

例如,在智慧城市發展方面,思科很早就前瞻性地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愛立信則提出了“500億連接”和“網絡社會”,其核心內容都是通信連接將從人和人之間,擴大

到物與物之間,并且賦予物體無限智能??梢?,他們在智慧城市的觀點上不謀而合。此外,思科是云計算、大數據等的主要提出者,而愛立信近年來也認識到了這兩大技術的發展潛力并著重發力,可以說,兩者對于云計算、大數據的看法也非常相似。正是眾多相似點,讓兩大強者攜手合作。

展望未來,愛立信CEO衛翰思表示:“雙方對如何攜手為客戶快速創造價值有著清晰、一致的看法。我們開始將主攻服務提供商領域,隨后發展企業客戶、擴大規模并加速各行業應用IoT的步伐。我們已達成涵蓋廣泛的經銷商協議,雙方將成立聯合工作組,啟動致力于SDN/NFV和網絡管理與控制的聯合開發項目。”

根據公開資料,愛立信和思科計劃通過以下方式為客戶提供價值:第一,為服務提供商客戶提供端到端產品和服務組合,以及能夠加快商業模式創建的聯合創新;第二,建立能夠提供室內外無縫網絡的高度安全的技術架構,打造未來的移動企業體驗;第三,結合兩大公司的規模和創新,加速創建卓越的平臺與服務,打造數字化國家,成就物聯網。

在這個由移動性、云和數字化推動的時代,未來的網絡需要全新的設計思維,從而確保網絡的敏捷、自主和高度安全。為應對這一挑戰,愛立信與思科將面向5G、云、IP和物聯網等領域,提供跨越整個網絡架構的端到端領導力,涵蓋范圍包括設備和傳感器、接入網和核心網以及企業IT云。

雙方的合作伙伴關系還包含多個協議,包括致力于借助參考架構和聯合開發實現網絡轉型、基于系統的管理與控制、涵蓋廣泛的經銷商協議以及在關鍵新興市場的協作等。雙方還同意基于FRAND(公平、合理和非歧視)原則對各自的專利組合簽署交叉授權協議,促進聯合創新,為雙方客戶提供信心保證。

未來10年發展的關鍵推動力

對于兩大公司的合作前景,目前業界較為一致地表示看好。“愛立信與思科的結盟會形成協同效應。電信設備技術與互聯網設備技術之間會相互產生火花,兩家巨頭可能會通過專利技術交流研發出跨界的新產品和新應用。它們的一些技術可以應用到新的領域產生創新。”TMT分析師曾韜表示。

從數字來看,愛立信與思科合作之后,雙方將合計持有超過5.6萬項專利,每年投資110億美元用于研發,擁有7.6萬名專業服務人員,服務客戶遍及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具體如圖所示。

圖愛立信與思科合并后的實力一覽

愛立信和思科目前是各自領域的領導者,并且雙方基本沒有重合的業務部分,因此可以預計未來兩者的合作將非常順暢,如果充分發揮雙方在各自領域的競爭優勢,那么雙方在未來的發展都將如虎添翼。

愛立信認為,該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將成為雙方在未來10年發展的關鍵推動力,并將在2016年開始獲得增量收益。愛立信預計到2018年,雙方各自的增量收益將增至10億美元以上。

可以預見,在美國市場,兩者的攜手將進一步強化雙方的競爭實力。在2009年收購北電網絡之后,愛立信在美國市場的實力顯著增強,目前美國市場已經成為愛立信的最大收入來源;作為一家美國公司,思科在本土市場占盡天時地利人和。雙方合作后,其在美國市場的前景更是可觀。而這對于華為、中興等國內廠商而言,顯然并非是個好消息。此外,在愛立信的大本營歐洲市場,思科則有望借助與愛立信的合作而獲得更大突破。

在IT和CT日趨融合的當下,面臨整體行業環境不利的條件,愛立信與思科兩大巨頭的合作,毫無疑問將產生比合并更顯著的“1+1>2”效果。

近年來,隨著華為的崛起,原有的“阿諾愛中華”格局中,華為的領先優勢日益顯著。如今,隨著諾基亞收購阿爾卡特朗訊的完成,以及愛立信與思科的合作,幾大巨頭的座次排名有望再次被改寫。

鏈接:

“我很高興能夠與思科合作,繼續我們成就網絡社會的旅程。我們信念相同,堅信網絡在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中的戰略性核心作用。對于愛立信而言,本次合作也加強了我們在過去幾年所制定的IP戰略,并在愛立信自身的轉型過程中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愛立信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衛翰思(Hans Vestberg)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市場上,企業只有建立正確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加快創新、加速發展和加強客戶價值,才能基業長青。我們今天宣布的合作伙伴關系,匯聚的是兩大高瞻遠矚的行業領導者,彼此文化相近,同樣致力創新。”

——思科首席執行官Chuck Robbins

關鍵字:愛立信阿爾卡特朗訊

本文摘自:通信世界網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龙| 西昌市| 礼泉县| 确山县| 和田县| 灯塔市| 灌云县| 吉木萨尔县| 金湖县| 渭源县| 梨树县| 嘉禾县| 贵南县| 神池县| 富阳市| 长岛县| 平乐县| 南乐县| 平原县| 德庆县| 沈丘县| 土默特右旗| 邹城市| 丽水市| 保定市| 冷水江市| 兴仁县| 岱山县| 太原市| 吉首市| 军事| 定陶县| 永川市| 乐都县| 四子王旗| 长兴县| 西平县| 长丰县| 杭锦后旗| 罗城| 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