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創業不易,守成艱難,于滄海橫流中力挽狂瀾更是難上加難。
變法時代
如果未來我們回顧歷史,2014年的這個盛夏,或許將是中國電信行業歷史上又一個值得銘記的“變法時期”。
2014年6月,在內部會議“藍血十杰”表彰會后,華為總裁任正非罕見地主動接受媒體采訪,公開喟嘆“神秘面紗揭開之后,滿臉都是皺紋”,并表態要避免管理者的孤芳自賞,自我膨脹,認為“只有腐敗能打敗華為”。
其后的7月底,他又在華為內部的管理與經營培訓班上發言表示,華為公司堅持以奮斗者為本,并希望華為能產生一批設想挖掘“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這樣具有大視野的思想家和戰略家。
與此對應的是,8月21日,中興總裁史立榮也以“而立之年,讓我們從頭思考未來”為題的“內部郵件”,開啟了中興的文化變革。
“三十歲的中興需要靜下來重新思考一下未來,洞察我們所面臨的這個新時代的特征,制定面向未來的戰略”他在文章中宣稱,中興將自上而下進行深刻、廣泛、而緊迫的變革,“重新做管理者”、“重新做員工”。
在此1天之前,中興剛剛以一份營業凈利潤同比增長263.92%的漂亮財報,宣示了自己2013年以來大刀闊斧改革的階段成效。有此成績為變革宣言背書張目,中興進一步改革的大勢已不可逆轉。
因何而變?
那么,中興、華為因何而變?
史立榮的原話是,我們正在步入一個面向移動、萬物互聯、全面跨界融合的信息時代。數字洪流就像山崩海嘯一樣,會沖垮原來存在的諸多行業邊界,洞穿原有的商業模式。
對于中興、華為來說,這既是挑戰,但更是機遇。
自上個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在20年內,全球用戶實現從不足1億到50億的爆發增長,為電信行業創造了發展的黃金時期,但在此之后多年,伴隨增長紅利放緩,電信設備業摸到了行業的天花板,零和博弈之下的行業競爭從增量轉向存量,創新空間收窄,搏殺日益慘烈,兼并不斷加劇。
而在新的信息產業格局下,隨著IT、CT、Internet的一體化,乃至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設備商們的天花板一下子打開,有了近乎無限的想象可能。
比如物聯網、比如大數據、比如智慧城市、比如可穿戴設備……
每一個領域,對領先者來說,都代表一片等待征服的疆土;對落后者,也意味著一個奮起直追的戰略空間。
但同時,中興與華為的挑戰則在于,面對更為廣闊的市場,更多陌生而強大的對手,只有更快更有效的應變,才能適應新的環境。
此時不變,更待何時?
如何去變?
以上原因,早成共識,更重要的問題是,中興華為如何去變。
而透過前文所列發言,亦可以略窺中興與華為的變革要旨。
無論中興還是華為,都是戰略與人才變革齊頭并進,但各有側重。
華為亦重戰略。比如,任正非透露,華為戰略沙盤很快就會給各級干部公布,每一個大數據流量機會點,華為所占市場份額要在1/3左右,剩下的留給競爭對手,“當我們搶不到大數據流量的機會點時,就會被邊緣化、死亡;當我們全部占領大數據流量機會點時,也會是惰怠,也會是死亡。”
但即使如此,縱覽任正非的近期講話,人之變革始終處于首位。“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將必發于卒伍”,再大戰略都需要人來承載與執行,更將鞭其怠,盛其勤,他更是強調,華為“一定要在5-10年內使自己無生命的管理體系,趕上西方最優秀公司”,“我們的競爭對手,就是我們自己”。
而中興也重視人的變革。無論是“重新做管理者”還是“重新做員工”,都是要“迎合這個時代的變化,主動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研發模式及銷售方式,改變傳統思維模式,更新知識架構”,而在此前的人事變革中,“少帥”曾學忠接手終端部門,亦是變革棋局中的關鍵布局。
但顯然,中興著力之要點,仍在于戰略。
在史立榮的規劃中,中興的變革仍將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在大戰略布局下層層推進:“在M-ICT戰略制定與執行牽頭人的負責下,各級管理干部要充分理解和認識M-ICT時代趨勢,要匯集本領域乃至行業最專業的團隊,落實行業趨勢分析地圖、客戶價值地圖,制定本領域面向未來的長期規劃和行動方案,而且這個行動方案要有定期的檢查和專家委員會的評審。同時,公司相關的組織、人才、研發、物流等支撐戰略也要同期推進,盡快拿出落地舉措。”
“年輕公司”的未來
有意思的是,無論中興還是華為,都認為已有20多年歷史的公司依然少年。
史立榮說,“面對極度注重體驗和情懷的90后消費者,我們的終端決不能墨守成規”,“而立之年,讓我們重新思考,用行動告訴你周圍的人,我們還是年輕人!”
而任正非則強調,“所以你們不要給華為戴成熟的帽子,我們還是少年,挑不起重擔。成年人可以挑100斤,少年還不可以”,并表示,“我們其實也是這樣,人人都在往前沖,越沖越年輕。”
在幾米的漫畫中,少男與少女一個向左走,一個向右走,但終歸會在公園的噴水池和寒流過去的春日悄然相逢,而華為與中興兩家“少年公司”未來又將在何處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