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長長的鐵路,沿著軌道,無論是炎熱還是酷暑,總會有鐵道維護工敲敲打打,檢查軌道是否有裂痕,消除著鐵路的安全隱患。這個場景伴隨了鐵路多年,但人在軌道上行走,安全事故總是難以避免,用工成本也相對較高,在今天這個對生產效率有著更高要求的時代,這種鐵路巡檢方式顯然需要改善。
現在的鐵路巡檢車,可以定期在不同的軌道上自動運行,并對攝像頭拍出的照片進行分析處理。基本原理是:每個巡檢車都是一個邊緣節點,借助 KubeSphere提供的邊緣節點的管理能力,將所有巡檢車管理起來。通過攝像頭設備采集上來的數據,匯總到KubeSphere容器平臺,進行數據分析,最終生成分析報告,告知某個軌道段可能存在危險,需要進行檢查修復。
這就是今天云原生所具有的力量!
云原生的深水區
但我們也看到,對企業而言,其實并不是特別關心云、虛擬化或者容器平臺等技術本身,今天所講的企業數字化轉型 ,其實質是通過技術幫助業務部門,應對業務發展的各種挑戰,這種快速需求變化帶來的挑戰讓云原生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
雖然云原生技術出現了很多年,但更多的還是停留在運維人員的層面上,與業務的結合還會碰到各種阻力,這種阻力就是鴻溝,鴻溝就是深水區。
在整個云原生的生態里,工具鏈無限豐富,但企業用戶其實并不關注里面的工具,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把這些復雜度都屏蔽掉的平臺。而幫助運維和業務開發人員完成工作,讓他們可以無縫工作在一起,就需要 KubeSphere 這樣的平臺,或者至少是借助 KubeSphere 以及 KubeSphere 的一些周邊工具去完成這個工作。
容器、K8s是云原生的重要組件和工具
如前所述,云原生工具鏈不僅豐富,而且復雜,這便需要一個抓手,幫助企業業務實現落地。圍繞著 IT 基礎設施的業務開發層面,目前來看云原生,容器和K8s就是最好的抓手、最簡單的抓手、最便捷的抓手之一。
Gartner的報告顯示,2019年10%左右的企業已經使用超過5000個容器,而且大部分企業使用了500個容器,這意味著至少有500個業務可以拆成微服務。
青云的云原生戰略:全面布局
筆者注意到,國內幾乎所有的云企業都開始布局云原生。以青云科技為例,KubeSphere現在是整個青云云原生的基座,在未來,青云很多優質的產品線也會依托于KubeSphere這個基座去構建生態。
據了解,青云在云原生第一個產品便是KubeSphere,現在逐漸有存儲、數據庫,未來會有更多產品。某種程度上而言,K8s是內核,而企業用戶同時也需要一個操作系統,KubeSphere就是云原生操作系統。KubeSphere作為一個平臺,可以幫助企業節約成本,提高效率,最大限度把技術平滑地傳遞到企業里的各個部門,屏蔽了K8s的碎片化。
KubeSphere從一開始就是走的全球開源路線。從2018年到現在經過三年多的時間,經歷三年迭代,除了KubeSphere外,青云的數據庫產品線、存儲產品線也都在往云原生這套基礎架構上改造和遷移,并得到了大量社區用戶的擁躉。經過社區用戶這樣一個大漏斗,最終產生了大量優質的商業客戶,目前人行、光大、中移金科等商業客戶都認可了KubeSphere,選擇了青云科技的商業版本支撐了他們很多關鍵業務。
KubeSphere的三大優勢
KubeSphere具有三大優勢:
第一,產品。 KubeSphere在2018年開始推出時,業界已經有幾個頗有名氣的競品,但“碎片化”問題卻沒有解決。當時市場上更多的是拼湊出的產品,也就是把工具鏈里的東西放到產品里,這樣客戶用的時候體驗是缺失的,因為沒有形成面向企業級最終用戶的產品。 KubeSphere經過三年迭代,在產品設計、產品體驗上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成本,解決了用戶體驗的問題。
第二,開源。2018年KubeSphere就站在開源項目的角度做思考,把文檔、設計理念無限開放給社區用戶,通過耐心地與用戶溝通,了解需求。最終通過KubeSphere產品的開放性,打消了很多合作伙伴的顧慮,讓更多的合作伙伴愿意加入到生態中來。目前,KubeSphere已經不是單一的產品,而是衍生成一個產品家族。包括了:KSV(KubeSphere Virtualization)、Porter(硬負載均衡)、OpenPitrix、KubeEye(集群巡檢)、KubeKey(交付引擎)、 OpenFunction(FaaS)、KubeOcean等,從而支撐整個KubeSphere的生態。
第三,生態。雖然KubeSphere是一個產品,但其實給客戶帶來的是一個云原生團隊。客戶選擇KubeSphere,更是選擇了一個標準——K8s容器標準。
今天,青云科技的定位已成長為IT基礎設施的提供商,全面布局云原生,對于青云成為基礎設底座的這一愿景顯然又邁出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