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在云棲大會體驗“未來餐廳”的自助點餐服務。新華社發
11日,量子計算云平臺“中國版”正式啟動,量子計算的商業化落地近在咫尺。第二次量子信息革命正在加速到來,微觀世界的中國“探夢者”,將如何解鎖量子的“新密碼”,開啟未來科技的“新引擎”?
量子計算產業化落地
這一云平臺,由中科院與阿里云合作發布。據介紹,這是為用戶提供量子計算的起點,希望推動量子計算產業化,實現三方面的愿景:一是提升現有計算,包括提升機器學習、組合優化等性能,帶動基于這些核心計算的業務;二是賦能新興產業,營造量子信息技術的生態系統;三是擴充安全,加強已有的量子加密通信技術,使用量子衛星,推出基于量子密碼的安全計算。
讓更多人參與到量子計算的探索和研究中,無疑可以加快其突破的速度;但量子計算也并非是“萬能”的,其目的主要是用來處理過于復雜和發展太快、以至于傳統計算系統無法處理的各種問題。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說,目前平臺提供25量子比特的經典計算仿真環境,2017年底基于1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將上線。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朱曉波是10個超導量子比特糾纏的主要實現者之一。他告訴記者,量子計算有兩條實現路徑,一是通用量子計算,這是非常艱難的,需要實現量子容錯等。而在計算深度和比特有限的情況下,能否制造一個模擬機,在某些特定問題上,比超級計算機更快,就成了現在的路徑。“我們將1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處理器接入云端,希望大家都參與,試圖打通科研到應用。”
計算能力遠超超級計算機
“量子計算發展的進程比我想象得要快得多。”潘建偉說,中國科學家已經在實驗室實現了目前已知的所有量子算法的驗證。
他預計,團隊將在今年底發布一臺可上網的、基于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希望到明年,完成對更多數目的量子比特高精度操縱。最終,計算能力將超越目前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實現“量子稱霸”。實現后可用于很多實用性的研究,例如研究量子退火的機制,實現高效全局的最優搜索,使得指揮交通、理解圖像等更加簡便、迅速。
計算能力極限的大幅提升,意味著量子計算機可以分析更多數據。比如,實現精準的天氣預報,躲避颶風海嘯;計算優化的出行線路,讓城市減少堵車;識別有效的分子組合,降低藥物的研發成本和周期;甚至可以用于探索太空,較快辨別可能存有生命體的行星。
潘建偉預測,希望能通過5-10年的努力,實現數百個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縱,屆時對特殊問題的處理能力,將是現在計算能力總和的100萬倍。
新一代定位導航將實現
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量子力學奠定了根本的基礎。通過對量子力學理論的觀測和應用,催生了第三次產業變革,同時也帶來了兩個問題。一是安全性的問題。二是大數據帶來的計算能力瓶頸。
“非常有意思的是,量子力學同時為解決這些問題做好了準備,第二次量子信息革命正在加速到來”。潘建偉說,量子信息學將有三方面的應用:第一是利用量子通信提供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加密;第二是利用量子計算實現超快的計算能力,一個億級變量的方程組計算,用現在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也需要100年,而用量子計算機只需要0.01秒;第三是實現量子精密測量。
對于量子時代的科學應用,中國“量子人”團隊有著明確的科研路線圖:通過量子通信研究,從初步實現局域量子通信網絡,到實現多橫多縱的全球范圍量子通信網絡;通過量子計算研究,為大規模計算難題提供解決方案,實現大數據時代信息的有效挖掘;通過量子精密測量研究,實現新一代定位導航等。
相關新聞
高精度北斗微系統產品發布
據新華社杭州電 高精度北斗微系統產品12日在“2017杭州·云棲大會”上發布,標志著以北斗為代表的自主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取得了新突破。
高精度北斗微系統產品中不僅封有核心芯片,而且封有所需的元器件,組成了一個智能終端。該微系統產品將支持北斗在國計民生中的普及應用,滿足物聯網智能終端的多樣化需求。
高精度北斗微系統產品研發方、云棲設計有限公司CEO潘一方介紹,以通信和導航一體化產品為例,微系統技術能夠把高精度北斗多模芯片、2G通信芯片、ESIM芯片,以及40多顆外圍元器件封裝在11毫米×11毫米×1毫米的模組空間內,體積不到現有產品的二十分之一。
研發方表示,經檢測,此次發布的北斗微系統產品,做到了高精度、高性能、更穩定、更可靠。業內人士表示,微系統封裝技術有助于提升從端到云的位置服務能力,推動精準服務的普及,支持北斗戰略的實施,帶動智能硬件的發展,加速萬物互聯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