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阿里云副總裁孫炯向外界披露,日本著名的化妝品牌資生堂已經成為阿里云用戶。
這對于去年11月日本數據中心才正式啟用的阿里云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因為在云計算產業相對成熟的日本,要想獲得當地大型企業的認可,確實很難。
在BSA國際軟件聯盟對全球各個主要云計算市場的打分中,日本從2012年開始就名列第一,超越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的大本營美國。
因此,對于想要開拓國際市場的阿里云而言,日本是必須拿下的國家。
01 攻堅日本市場
在阿里云有意進入日本的時候,日本云計算市場上已經擁有很多成熟的服務商,其中便包括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等。
“別人已經武裝到了牙齒,而我們還穿著草鞋。”孫炯這樣描述阿里云剛到日本時的處境。
圖注:阿里云副總裁孫炯
一方面是阿里云進入的較晚,競爭對手們卻早已在當地深耕多年,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另一方面,日本是一個相對傳統、嚴謹的國家,在對IT服務商進行選擇時也同樣謹慎和保守。況且中國給海外的印象一直是進行勞動力輸出,突然發現中國企業要輸出技術時,他們是存有疑問的。
這時候,阿里云想到了軟銀。軟銀是阿里巴巴集團最大的股東,同時,軟銀還是日本最大的電信服務商之一,在日本擁有龐大的企業用戶群體。
于是,經過2年多的接洽,雙方最終于2016年5月在日本成立了一家名為“SB Cloud”的合資公司,并在當地設立了數據中心,將聯手拓展日本的云計算市場。
在合資公司中,阿里云和軟銀分工明確,由阿里云提供產品和技術,而軟銀負責當地市場的銷售和運維。
相較于亞馬遜AWS以跨國公司的身份在當地開展業務,軟銀在當地良好的用戶基礎,為阿里云提供了非常好的本地化支持。
圖注:微軟和亞馬遜的云服務
NewtrustSystem是一家日本公司,他的負責人向鳳凰科技表示,他的公司正在開展中國業務,所以他們選擇了阿里云作為云計算服務商。同時,該負責人還坦言,若拋開中國的業務,單從亞馬遜AWS和阿里云中間做選擇,軟銀的支持也會起到決定性作用。
因為在日本,本地公司的品牌忠誠度很高,他們認準一個品牌,經常會一直選擇下去。
借助軟銀的力量,阿里云在本地團隊上占據了優勢,但在產品層面,阿里云并非高枕無憂。阿里云負責海外業務的副總裁喻思成對鳳凰科技表示,目前最讓阿里云焦慮的有兩點:一是用戶體驗做的好不好?二是海外產品的部署是否齊備?
根據孫炯的介紹,阿里云在中國市場的產品數量有100多款,而目前在日本網站上,只有20多款。
阿里云海外技術架構總監王宇德表示,豐富日本當地的產品是整個團隊一直在做的。但是中日兩國的市場存在很大差異,幾乎所有產品都需要重新定制以后才能投入日本市場,這便需要一個過程。
如果說對于產品部署的焦慮可以通過時間來解決,那關于用戶體驗的焦慮,將成為阿里云下一階段發展主要解決的問題,因為這將是更加細微而又帶點感性色彩的工作。
02 建立全球“日不落”網絡
自2014年阿里云在香港建立節點以后,其在全球的布局便逐步拓展至美國西部、新加坡、美國東部、中東、歐洲、日本以及澳大利亞。喻思成形象的將這比喻為一張“日不落”網絡。
圖注:阿里云全球數據中心布局
“每個國家的差別真的很大。”在感受過不同國家的不同投資環境以后,喻思成發出這樣的感慨。
他舉例說,在進入香港市場的時候,發現香港對阿里巴巴品牌的接受程度非常高,所以香港市場的增長速度一直很高。
進入美國市場的時候,發現美國的云計算市場已經非常成熟,需要通過線下銷售來進行突破,所以花費的時間比想象的要長。
而東南亞和澳洲,這些地區對中國人的了解程度遠超我們的想象,所以他們對阿里巴巴的接受程度也非常高。
基于如此多樣性的國際市場,阿里云在海外拓展時,采取的是每個國家各自比較靈活的策略。
比如在文化相對保守的日本和中東地區,阿里云選擇與當地企業創辦合資公司來進入市場;而在信息化相對發達的歐洲,阿里云選擇借用沃豐達、英特爾等合作伙伴的渠道來拓展市場。
圖注:阿里云負責海外業務的副總裁喻思成
喻思成表示,阿里云并不排斥通過收購的方式來拓展海外市場,但也不會依賴這種方式。目前,阿里云海外市場的規模增速高達400%,遠超國內市場的增速。
在王宇德看來,這么多的國家和地區當中,美國依然是阿里云最為看重同時也是最難突破的國家。
一方面,美國是亞馬遜和微軟的地盤,另一方面,美國市場對中國技術以及中國品牌的接受程度確實很低。
但這種情況并不會一直存在。王宇德稱,從技術及基礎硬件的角度,阿里云和國際上的競爭對手差距已經沒有很大。而在品牌認知上,阿里云也即將迎來一個重大契機。
今年1月19日,阿里巴巴與國際奧委會聯合宣布,阿里將成為國際奧委會“云服務”的官方合作伙伴,合作期限直至2028年。
這對阿里云來說,是一次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絕佳機會。
圖注:馬云(左)和國際奧委會主席馬斯·巴赫
03 國際化路漫漫
當下,以BAT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企業,都在積極探索國際化道路。回顧2016年,BAT三家的百度地圖、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海外市場進行了快速擴張。
百度地圖稱已經直抵南美、橫跨歐亞,布局了全球209個國家和地區;微信支付也宣布覆蓋了港澳臺、東南亞、歐美、西亞、澳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支付寶則宣布已經深入日韓、歐洲、東南亞等國。
但是,在這一片大好形勢的背后,你會發現這些產品的國際化仍然在依賴于國人的境外出行,他們服務的主體仍然是中文用戶。
百度在2007年也曾推出過百度日本搜索引擎,但市場反饋并不理想,最終在2015年宣布關閉。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做好本地化,得不到本地用戶的認可。
賺海外用戶的錢并不容易。與中國“出海”用戶不同,海外本土用戶對阿里云的品牌不夠認可,他們一般剛開始只愿做一些小嘗試,比如花幾千人民幣買一臺虛擬機。
圖注:墻上的阿里云裝飾
目前,阿里云上也已經出現百萬人民幣級別的海外本土客戶。但AWS可以拿到數億美元的訂單,阿里云短期之內還是難以望其項背。長期來看,如果阿里云能夠通過日本市場成功走向全球,中國其他計劃出海的互聯網公司,都會樂見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