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之一,騰訊的云計算戰略與布局,多少讓旁觀者唏噓。
唏噓與感慨,來自一出鬧劇——“借雞生蛋”商業選擇,因過多且過重的市場包裝,最終迎來了“掛羊頭賣狗肉”的質疑。
事情是這樣的:不久前,騰訊云宣布12月在海外的服務節點將增至14個,加上國內5個數據中心,一共擁有19個全球服務節點,服務覆蓋除了南極洲之外的六大洲(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騰訊云號稱成為了全球云計算基礎設施最完善的中國互聯網云服務商。
尷尬的現狀是,騰訊官網上仍舊只有6個節點,新增的十多個節點根本就沒有影子。騰訊云的過度包裝,最終被業內人士和知乎網友同時吐槽——那些節點都是IBM的softlayer,騰訊就是做了個國內代理和二道販子,毫無技術含量。
騰訊云計算的國際化,只是做了轉售,就是成為了IBM的國內大型代理商。
將合作云主機包裝成“全球基礎設施最完善的中國互聯網云服務商”,本無可厚非,畢竟有市場與傳播的考衡。但見微知著,一葉知秋,與IBM的“合作云主機”這個案例,或許也是騰訊云整體戰略的折射。
騰訊云的選擇,頗有此前聯想、華為的“貿工技”與“技工貿”兩條路線的歷史重演,遺憾的是,從目前的信息來看,騰訊選擇了聯想的“貿工技”路線。
或許,對騰訊而言,先市場,再技術,是最優解,畢竟騰訊在云計算方面,是戰略后發者。騰訊在云計算方面的戰略投入,相比較華為、百度等國內科技公司,多少有些后知后覺。
云計算,是未來,也是國內外一眾新舊IT勢力的角逐賽。騰訊不能缺席。
騰訊,作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它在云計算的戰略起點,本該超越阿里、百度、華為,正是如此,市場也對騰訊的云戰略,充滿各種期待。
但從現實來看,騰訊似乎更傾向于做IBM和甲骨文的代理商,將自己的競爭對手鎖定在了“世紀互聯”或者光環新網。世紀互聯代理著微軟的Azure,光環新網代理著中國亞馬遜,與此相對應的是騰訊運營IBM與甲骨文。
事實上,互聯網公司做云計算,本就有優勢——全球云計算格局,有3A之說,即亞馬遜的AWS、微軟的Azure以及阿里云Alibaba Cloud,三者,均為互聯網公司。
以騰訊的高起點,騰訊云的競爭者本應該就是亞馬遜的AWS、微軟的Azure抑或IBM,但騰訊最終選擇了做IBM的代理商。
法乎其上得其中,法乎其中得其下。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路徑依賴,騰訊云的戰略之下,如果甲骨文、IBM賣得好,全面轉型,進一步向“世紀互聯”看齊,也未可知。放棄自主研發,固然可惜,但企業說到底,還是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從騰訊歷史來說,騰訊云的“貿工技”,也是騰訊公司的路徑依賴。
騰訊起家,依靠QQ,而QQ,其實也是“抄襲”以色列ICQ而來的微創新,直到微信的橫空出世以及“微創新”概念流行,騰訊才最終把“抄襲”的污名洗刷。但事實上,微信的成功,也是借鑒了包括WhatAPP、Talkbox、Line等產品不少的可取長處。
嚴格地說,騰訊便是一家“貿工技”的公司,騰訊本身就是“先市場,再技術”的成功典范,騰訊云的“貿工技”戰略,又有什么不妥?
最起碼的一點是,騰訊目前是中國,乃至亞洲最高市值的互聯網上市公司,騰訊云不做自主研發與投入,代理IBM、甲骨文,沒有偏向虎山行的勇氣,多少有些“德不配位”。
騰訊在技術與研發的投入,乃至戰略高度,應該學習同在深圳的華為。
代理策略背后,意味著戰略高度的迷失,古話說,“由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這句話十分恰當的概括了華為與聯想,兩家同期發展的IT公司為何有今天如此云泥之別的差距——聯想與華為,最初的戰略分野,便決定了今日兩家公司的差異與差距:聯想選擇了“貿工技”,也因此形成路徑依賴,即便在PC領域通過并購,做到了世界PC第一,卻依舊被微軟-英特爾聯盟鎖住喉舌,此刻,移動互聯網時代,聯想也面臨著同樣的窘境;與聯想不同的是,華為最初選擇了自主研發的道路,一路荊棘,卻最終有了今時今日,中國科技公司營收最大,且IT領域技術最深厚的企業之一。
格局決定結局,態度決定高度。
一家一心只想著為IBM賣出更多服務器的云計算公司,是永遠無法與亞馬遜AWS、微軟Azure同臺較量的。
更多專業報道,請點擊下載“界面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