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消息,眾所周知,研究天文等密集型學科,對于數據收集、存儲和處理等要求很高,這些復雜數據或許是影響學科發展的制約因素。而云計算的出現,將試圖改變這一現狀。
今天下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與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共建的天文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揭牌。雙方將共同推進大數據時代的天文學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工作,部分數據上云后將向全世界開放。
在活動現場,國家天文臺負責人表示,這次跨界“融合”是科學大數據與豐富的云資源和深厚信息技術的“融合”,在天文學上結出碩果的同時,將在更廣闊的領域內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推進大數據的應用創新和技術發展。
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表示,人類從哪里來、宇宙有哪些奧秘,這些其實是生命起源最基本的問題。國際合作是天文學的基因,天文大數據將大大推動計算科學的發展,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世界上更多人可以參與到這些基本問題的研究中來,產生全球共享的效應。
阿里云總裁胡曉明稱,目前中國有2000名專注研究天文學的學者,這個人數是遠遠不夠的。阿里云擁有的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安全能力,都愿意拿出來,通過互聯網平臺,提升天文研究的能力,引起更多社會關注,特別是讓年輕人,甚至讓那些大山里的孩子對科學產生興趣,對天文產生幻想,從而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
雙方的合作協議聲明顯示,該聯合研究中心將參照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管理模式,每年支持 3-5 個開放研究課題,招收 3-5 名冠名博士后,圍繞“天文大數據”這一核心主題開展相關工作。 雙方將以中國虛擬天文臺為抓手,逐步實現國家天文臺科技資源的上云。科技資源指的是天文學研究和科普教育工作需要的科學數據、在線服務、 軟件工具、數據處理系統、分析挖掘環境等。其中包括:LAMOST 望遠鏡、FAST 望遠鏡、明安圖太陽射電日像儀等設備的觀測數據。
據了解,LAMOST(郭守敬望遠鏡),是我國天文學領域第一個國家大科學工程項目, 是世界上光譜巡天效率最高的望遠鏡。自 2009 年落成以來,已經獲得超過 700 萬天體的光譜,是世界上最大的天體光譜庫。目前,LAMOST 望遠鏡的原始數據和產品數據規模已經超過 50TB。數據上云后向全世界開放,此舉將大大提升 LAMOST 觀測數據的顯示度和利用率。 目前,原始數據上云已完成。
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于2016年9月25日在我國貴州落成,被稱為“中國天眼”,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FAST 進入正式科學觀測后,每天將產生50TB的數據。
此外,遠程天文觀測和特色科普教育是國家天文臺和阿里云的另一重要合作內容, 希望能夠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理念和手段,更好地普及天文學知識,在我國乃至全球開展特色天文學科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