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找一個詞來形容2016年的中國云計算市場,“價格戰”再適合不過。
在12月的云棲大會廣東分會上,阿里云宣布了2016年以來第18次降價:新用戶華南區云服務器優惠至7折,中國各大區云數據庫全系調價,平均降幅20%,云服務器獨享實例最高降幅30%,并推出“免費套餐”計劃,獲得邀請碼的新用戶可在半年內免費使用30款云產品。
當然,如果只是阿里云一家降價,那肯定不能稱之為“價格戰”,在此之前,騰訊云、百度云、青云,以及國際巨頭亞馬遜AWS、微軟Azure等云廠商的云服務器、云存儲、數據庫以及云安全等云計算相關服務幾乎都參與了你來我往的“價格戰”。
從云計算在國外市場的發展來看,“價格戰”是云計算市場走向爆發的必經之路。亞馬遜的AWS自2006年上線之后,先后經歷了超過50次的降價,尤其是在2013年,美國云計算市場與當前國內類似,在IaaS領域競爭激烈,AWS與Azure、Google 以及其他大小云計算廠商之間經歷多次價格戰才站穩腳跟。
與其他行業,如智能硬件行業的“價格戰”有所不同,云計算市場的價格戰并未對云計算廠商造成放血的傷害。
從成本角度來說,云計算服務與此前的互聯網產品有類似的地方,即屬于規模經濟,用戶數量的大幅提升帶來的成本增加遠低于其數據中心建設、軟件開發以及運維等方面的成本,反而會更進一步攤薄成本。
從技術角度考量,降價也是云計算產業技術升級帶來的技術紅利,如阿里云飛天操作系統的技術升級與成熟應用是降低了阿里云的云計算應用成本,而為了進一步擴大市場,將這種技術升級的紅利釋放給市場吸引用戶當然是不二之選。
當然,云計算服務的價格下降,已經是云計算廠商擴大市場、吸引更多用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今年阿里云雙十一的促銷活動中,阿里云全天銷售超過1.9億元,這一數字幾乎接近阿里云第二財季營收的10%。
此外,云計算市場這種價格戰還有一方面原因就是IaaS層面的服務同質化非常嚴重。
因此,在進行價格戰的同時,各家云廠商也早已依托自己的優勢開始構建自己基于PaaS層面的云服務生態。如騰訊云在今年7月就基于微信服務推出了“億元微信生態扶持計劃”,希望提供基于微信生態的云解決方案。而網易則稱之為場景化云服務,先后向市場推出了包括即時通訊云、視頻云、容器云等等一系列云服務。
這些云服務生態的建設一方面是從行業角度出發,如阿里云在金融領域有針對性的推出了金融云。目前阿里金融云在國內上線了杭州、青島、深圳和上海四個節點,機房建設全部遵從金融安全監管與合規要求,專屬集群獨立于公共云。加上杭州、青島和深圳的七大數據中心,阿里金融云構建起了四地九中心的容災架構,并采用由阿里云自主研發、服務全球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飛天,是國內首家通過公安部云計算等保四級評測的云平臺,可滿足金融機構同城雙可用、異地多活的架構需求。
阿里金融云的打造是利用了自身螞蟻金服在金融行業的服務能力,擁有豐富的金融產品、技術能力和場景建設能力。但在不熟悉,但未來具有較大市場空間的領域,阿里云也積極布局。
比如今年5月,阿里云與國內工業巨頭徐工集團的合作推出了“徐工工業云”,希望打造中國的Predix,成為中國收個工業云平臺。GE公司的Predix云以PaaS形式進入云服務市場,是希望推動工業互聯網的下一階段的增長。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國內傳統制造業也將迎來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轉型升級的機遇。徐工集團與阿里巴巴計劃在今年年底完成“工業云”平臺整體部署,并逐步向社會開放企業資源,并努力在2017年底向社會全面開放平臺資源,恰恰迎合了這一波物聯網的浪潮。
除了面向細分行業的服務生態建設之外,各家云計算廠商也從云計算技術普及、技術應用服務方面去展開競爭。比如阿里云在今年10月的云棲大會上就宣布與容器技術公司Docker達成戰略合作。
雖然目前Docker在國內市場還沒有真正的大規模應用,但Docker在IT業內已經廣受關注,并且在此之前已經與AWS、IBM及微軟達成了合作。阿里云認為Docker未來三五年會變成非常主流的開源技術和商業生態,而開發者也會追隨Docker。所以阿里云希望通過與Docker的合作,服務中國開發者與中國技術社區。但更重要的是,未來如果容器技術尤其是Docker真的成為技術趨勢,阿里云作為Docker認證的公共云提供商,在技術市場中將頗具競爭力。
目前,不僅是BAT、華為這樣的傳統巨頭在逐鹿云計算市場,國際巨頭AWS、Azure也通過各自的方式在中國市場取得了合法身份,還有中國大大小小的云計算創業,未來一到兩年內,無論是通過價格戰還是其他方式,將會角逐出一批頗具實力的云計算廠商。而在這些站住腳跟的廠商之間,競爭將會升級,各自也許都會在某個領域、某個場景找到自己的優勢與競爭力。這些優勢與競爭力,必定是云服務生態的競爭,誰能在領域里建設好完善的云服務生態,誰就會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也將獲得更多的用戶與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