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阿里云、騰訊云紛紛布局海外數據中心,其中騰訊云新增11個海外節點,總計擁有19個全球服務節點,阿里云一舉開通4個海外節點,總計擁有14個海外節點。這本是中國云計算企業集體出海中令人欣喜的一大步,但這幾天看到一篇文章,卻對國內云計算巨頭在布局海外數據中心時與海外技術廠商的結盟做出了歪曲化的解讀,稱之為“代理商”,筆者覺得應該撰文以正視聽。
在設立海外數據中心時,阿里云通過與英國電信企業Vodafone,日本軟銀集團,迪拜科技公司YVOLV等合作,騰訊云則結盟IBM。但如果借此說阿里云淪為沃達豐、軟銀、YVOLV的代理商,騰訊云幫IBM賣服務器,透露出的思維模式與云計算時代相距甚遠。
云計算時代,協同力是產業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企業得以后來居上的重要戰略。從宏觀的意義來說,云計算比拼的絕不是單打獨斗和封閉優勢,恰恰是企業運用協同力的能力。各家企業都在強調生態建設,如何用好協同力,建立能夠在全球范圍產生巨大協同力的良好生態,可以說是云計算企業發展的核心一環。
其實,即使是國際巨頭落地中國,也頗為注重協同力的作用,亞馬遜AWS落地中國也使用相同方法,這是最快的幫助國內客戶的方法。沃達豐除阿里云之外,還在國內結盟了機智云等合作伙伴。
當然,說到生態建設,云計算各家企業還是各有特色布局,是技術交融還是優勢拼盤,可以看出還是略有分歧。其中總的來說,阿里云的合作偏重資源互補,騰訊云的布局屬于深耕技術合作。阿里云注重與合作伙伴之間的用戶共享,但這類共享往往是非排他和較為松散的聯合。騰訊云則注重深度合作,注重在合作中提高自身的技術能力和服務能力,并利用深耕技術優勢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務質量。
但大的趨勢是這樣的結盟、協同會越來越多。技術交融和優勢拼盤對于尋找協同力而言,是殊途同歸,條條大路通羅馬。
2017年可謂云計算發展的關鍵一年,借助云的爆發力,云計算技術的升級頻度、能力升度可能都是量級化的進步,云計算企業的格局也可能將會在極短時間內獲得改寫。至于誰將在量級化的競爭態勢中勝出,結局尚難預料,但幾乎可以肯定,勝者必將是善于將協同力優勢發揮到最大的那個,而不是用封閉思維的“獨孤”劍法的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