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云計算企業動態 → 正文

2016年的云計算,是一場互聯網巨頭們的多維戰爭

責任編輯:editor006 作者:Alter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6-12-05 17:34:49 本文摘自:鈦媒體

摘要:不同于創業者在直播、VR等領域熱鬧,雖然國內外云計算領域出現了UCloud、Salesforce等知名創業公司,回顧整個2016年,云計算市場更像是一場巨頭之間的戰場。

  2016年尚未結束,不少云計算廠商已經開始積極表功。

先是亞馬遜在AWS Re:Invent大會上高調表示其云計算業務價值在1000億美元以上,納德拉也在微軟年度股東大會上以2018年云計算業務營收達到200億美元誓師。與此同時,阿里云加緊數據中心的全球化布局,騰訊、百度、網易、金山等一眾互聯網巨頭們在云計算領域動作頻頻。

不同于創業者在直播、VR等領域熱鬧,雖然國內外云計算領域出現了UCloud、Salesforce等知名創業公司,可回顧整個2016年,云計算市場更像是一場巨頭之間的戰場。在此,筆者從云計算的現有格局、全球化策略、未來趨勢等維度進行盤點。

平臺化和場景化,互聯網巨頭的不同選擇

有趣的是,在近一年的布局中,相比于運營商和IT巨頭們對基礎設施服務的青睞,蜂擁而上的互聯網巨頭們已然表現出了三種不同的選擇。

一類是以阿里云為代表主要提供IaaS服務的廠商。

得益于阿里一貫的平臺式思維,2016年阿里在云計算領域終于選擇平臺化作為商業模式。簡單來說,阿里云主要提供網絡、計算、存儲等服務,并以此來吸引PaaS和SaaS類的合作伙伴,同時自身又扮演者“應用超市”的角色,將自家及合作伙伴的PaaS或SaaS服務在其所建立的云計算平臺上按需售賣給需要的客戶。

另一類是以網易、京東為代表提供場景化云服務的廠商。

對于此類商業模式,各家有著不同的說法,或是解決方案或是垂直化服務,而“場景化”似乎是在2016年比較流行的說法。舉個例子來說,京東云選擇了電商云、物流云、智能云、金融云等作為主要服務,不難發現針對特定場景的定位。無獨有偶,網易云已經上線的網易蜂巢、云信、七魚、易盾等有著同樣的打算。

第三類可以看作是前兩類的合二為一,畢竟“通吃”早已是互聯網巨頭們熟悉的策略。這一類的典型代表就是騰訊和百度。

一方面試圖追趕阿里而在數據中心節點上動作頻繁,有了這個基礎,網絡、存儲、計算等自然而然的成了核心服務。另一方面,在國內云計算“一超多強”的布局下,騰訊和百度也看到了場景化云服務的商機,尤其是今年下半年發力的百度云,針對娛樂、金融、營銷等行業推出了一系列的解決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平臺化還是場景化,多半是互聯網廠商在早期進入市場的不同選擇,尤其是在阿里云一家獨大的情況下,百度、京東、網易、金山等避免與之直接競爭的意圖已經十分明顯。

可以肯定的是,阿里云等平臺式玩家對PaaS和SaaS類合作伙伴的扶持必然會損害到其他互聯網巨頭的利益。

除此之外,這些互聯網公司進軍云計算領域的時候,或是出于安全的考慮,大多選擇了自建基礎設施平臺,而隨著云計算的逐漸成熟也相繼切入基礎設施云服務。

比如京東云官網上把彈性計算、網絡、數據庫等作為主要產品,網易云也借網易蜂巢這一容器云產品,不斷豐富數據庫、CDN、對象存儲等曲線進軍基礎設施云服務。

這也就印證了一個說法:“未來公有云市場存活下來的不會是幾十家,而是幾家。”似乎為現有的市場格局作出了一個預判,接下來的5年內,云計算市場的競爭將逐漸升溫。

其實站在客戶的角度不難理解可能的結局,在云服務普及的情況下,跨平臺無疑會增加服務的成本和穩定性。不管是場景化還是平臺化,野心驅動下的云計算競爭終將殊途同歸,2016年互聯網巨頭們做出的不同選擇只是剛剛開始。

走出去和走進來,中美云計算的競爭與合作

除了國內云計算平臺的動作,亞馬遜、微軟、甲骨文等終于今年正式登陸中國市場。云計算的“走出去”和“走進來”業已成為2016年國內云服務市場的兩大標簽。

或許用全球化策略來形容這種趨勢還為時尚早,國內僅有阿里云、騰訊云等少數幾家在大張旗鼓的布局全球化的數據中心,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的也只有亞馬遜AWS、微軟Azure等頭部的云計算廠商。即便如此,在中美云計算在2016年的競爭與合作中已經可以看到兩大趨勢。

其一,云計算的本土化屬性。

先從走進來說起。亞馬遜AWS入華三年后終于取得“合法身份”,注定是國內云計算發展史上的標志性事件,也為云計算貼上了本土化的標簽。

同樣,微軟Azure在2010年就瞄向了中國市場,但直到2012年末,微軟同上海市政府、世紀互聯簽署合作運營協議后才正式在中國落地。也就是說,國外云服務商想進入中國市場,必須要找到有牌照與能力的當地合作伙伴。

同樣,在中國云計算廠商進入海外市場時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比如說阿里云在不久前相繼起用了位于澳大利亞和中東的數據中心節點,依然要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并和本土的運營商進行合作。

這也就指出了另一個問題,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云計算廠商們還有面臨本土化的競爭,比如阿里云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高達30%以上,同期亞馬遜和微軟的市場份額卻在5%以下,還要面臨來自騰訊、百度、華為、網易等廠商的“威逼”。

一則加劇了云計算的競爭形勢,另一方面也為網易、京東等云計算領域的新勢力留下了足夠的成長空間,至少現階段撇開了活躍在亞馬遜、微軟等云平臺上的潛在競爭者。

其二,中國企業仍是“全球化”的金主。

亞馬遜、微軟等不遺余力的進入中國市場,可以看出其對中國市場這個大蛋糕的珍視,畢竟無論是中小企業數量還是市場規模,中國市場都已經不可忽視。

從實際動作來看,微軟目前在中國市場除了Azure作為基礎設施云服務,Office 365俘獲了國內的跨國企業、大中型企業、中小企業、創業者以及個人用戶,且已成為營收的重要來源。這也就不難理解甲骨文和騰訊云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與阿里云合作來銷售其云服務的原因所在。

對于阿里云、騰訊云等籌謀海外市場的玩家來說,中國企業仍是其早期主要的目標客戶。從大環境來看,過半大中型企業開始布局海外戰略,這類企業在海外市場同樣有著云服務的需求。

相比之下,在支付方式、母語溝通、業務響應、法律法規、成本控制等方面,中國的云服務提供商似乎更受青睞。這是國內云計算平臺的優勢,卻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對于中國云計算廠商來說,2016年是全球化起航的“元年”,也給出了警示,不只要進行數據中心建設,品牌營銷和合作伙伴是中國廠商更大的短板。

可以肯定,2016年將是云計算全球化競爭的開局之年,且這場競爭絕不僅僅存在于巨頭之間。

當亞馬遜和微軟在中國站穩腳跟之后,類如Salesforce、甲骨文等PaaS或SaaS服務商同樣會進入中國市場。同樣一旦阿里云、騰訊云等在海外掠奪到一定的市場份額,除了和當地的云服務廠商合作,在國內平臺上積累的優秀合作伙伴也將對外輸出。

即便是網易、京東、金山等當前將精力聚焦于國內的云廠商也應該居安思危,不僅要在技術和服務上形成無可取代的競爭門檻,還應該在云計算競爭白熱化之前的時間窗口內擴展業務范圍,并積累足夠的忠實用戶。

選擇和趨勢背后,云計算仍有這些不確定因素

2016年注定是中國云計算發展的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國內大多數企業對云的認知仍處于霧里看花的階段,諸如公有云和私有云之爭、個人云服務的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掛著云計算的招牌做IDC生意,如此種種。在此之后,國內云計算市場仍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首先,云計算的“標準”之爭。

關于云計算的標準,幾乎在云計算出現的同時就在不斷爭論,不止于技術標準,還有服務標準。遺憾的是,不管是OpenStack、Eucalyptus還是在2016年嶄露頭角的Docker,來自中國的云廠商所扮演的都是開源技術的使用者。

即便如此,2016年出現的一個典型現象就是可能形成的“新標準”成為云計算領域初入著的重要武器。

以Docker為例,雖然2013年開始在開源社區就已經大火,2016年在國內的發展正式走向高潮。類如網易蜂巢等將容器云作為新一代云計算基礎設施,此前對容器并不關注的阿里云也開始向Docker傾斜,Docker技術母公司在今年云棲大會上的亮相也宣布了二者的相關合作。

而隨著云計算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新技術的不斷出現,未來顛覆云計算格局的除了資本和規模,還有可能是新的技術和新的標準。

其次,云計算的理念之爭。

《冬吳相對論》的吳伯凡對中外云計算有過這樣一段描述:“國內企業還是在原有產業和技術框架下理解云計算,沒有意識到云計算是一種整體生態和全物種的突變式進化。”

誠然,在國內云計算陣營中,運營商們已經逐漸習慣了“管道”的身份,華為、浪潮、聯想等在云計算方面的聲音越來越大,可外界最多的印象仍是出售服務器等硬件產品的IT廠商,那些看起來最不安分的互聯網巨頭們會是“破壞者”嗎?

不幸的是,大多數互聯網公在云計算的布局上仍停留在產品和業務線的開拓上。

最為著名的可能就是在2016年看似“奮起直追”的百度云,先是改名,隨后上線天算、天象、天工、天智四大平臺式解決方案,并分別和大數據、多媒體、物聯網、人工智能掛鉤,可究其根本在云計算方面仍然是將IaaS和SaaS服務的疊加,亮點的技術仍是在其他領域的成功。

也就是說這種看似野心勃勃的布局,核心仍是產品和業務,且已經成為國內云計算市場的普遍現象。當然,我們也看到了阿里云對其“飛天”系統的美譽,或許在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國內互聯網巨頭對云計算的理念才能真正轉移到技術和架構的創新上。

最后,云計算的價值在哪。

從Gartner公布的數據來看,2016 年全球公有云服務市場規模可望達到 2,086 億美元,較 2015 年的 1,780 億美元成長 17.2%,其中IaaS和SaaS分別增長42.8%和21.7%,距離云計算的大范圍應用只差臨門一腳。

類如吳伯凡先生的焦慮,更多的是在宏觀環境上得出的答案,而聚焦到客戶甚至開發者的層面,云計算的價值到底在哪里?從 2016年國內加大云計算廠商的動作似乎可以窺之一二。

不管是阿里、騰訊、華為還是網易,無一例外的選擇了“扶持計劃”,特別是有互聯網背景的云計算廠商,客戶主要集中在互聯網創業者、中小企業乃至個人開發者,云計算降低了創業的門檻和支出成本,而各種各樣的“扶持計劃”看起來也很有誘惑性。

以網易云的“知識體系輸出”為例,以線上線下培訓的形式,為客戶提供研發、運營、產品乃至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培訓課程,這種“授之以魚亦授之以漁”的理念似乎更符合云計算的價值所在。

無論云計算廠商有著什么樣的地位,本質上仍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最終解放開發者。可以預見,2017年之后將有更多的云計算廠商聚焦在扶持和培訓體系上。

寫到最后,2016年對中國云計算來說終究是不平凡的一年,互聯網巨頭們在策略選擇上開始“分道揚鑣”,中美云計算廠商正面對抗的硝煙味越來越濃,而云計算平臺本身也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希望在這次多維的競爭格局中,有更多的互聯網巨頭成為云計算領域最終的幸存者。(本文首發鈦媒體)

關鍵字:云計算互聯網巨頭

本文摘自:鈦媒體

x 2016年的云計算,是一場互聯網巨頭們的多維戰爭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云計算企業動態 → 正文

2016年的云計算,是一場互聯網巨頭們的多維戰爭

責任編輯:editor006 作者:Alter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6-12-05 17:34:49 本文摘自:鈦媒體

摘要:不同于創業者在直播、VR等領域熱鬧,雖然國內外云計算領域出現了UCloud、Salesforce等知名創業公司,回顧整個2016年,云計算市場更像是一場巨頭之間的戰場。

  2016年尚未結束,不少云計算廠商已經開始積極表功。

先是亞馬遜在AWS Re:Invent大會上高調表示其云計算業務價值在1000億美元以上,納德拉也在微軟年度股東大會上以2018年云計算業務營收達到200億美元誓師。與此同時,阿里云加緊數據中心的全球化布局,騰訊、百度、網易、金山等一眾互聯網巨頭們在云計算領域動作頻頻。

不同于創業者在直播、VR等領域熱鬧,雖然國內外云計算領域出現了UCloud、Salesforce等知名創業公司,可回顧整個2016年,云計算市場更像是一場巨頭之間的戰場。在此,筆者從云計算的現有格局、全球化策略、未來趨勢等維度進行盤點。

平臺化和場景化,互聯網巨頭的不同選擇

有趣的是,在近一年的布局中,相比于運營商和IT巨頭們對基礎設施服務的青睞,蜂擁而上的互聯網巨頭們已然表現出了三種不同的選擇。

一類是以阿里云為代表主要提供IaaS服務的廠商。

得益于阿里一貫的平臺式思維,2016年阿里在云計算領域終于選擇平臺化作為商業模式。簡單來說,阿里云主要提供網絡、計算、存儲等服務,并以此來吸引PaaS和SaaS類的合作伙伴,同時自身又扮演者“應用超市”的角色,將自家及合作伙伴的PaaS或SaaS服務在其所建立的云計算平臺上按需售賣給需要的客戶。

另一類是以網易、京東為代表提供場景化云服務的廠商。

對于此類商業模式,各家有著不同的說法,或是解決方案或是垂直化服務,而“場景化”似乎是在2016年比較流行的說法。舉個例子來說,京東云選擇了電商云、物流云、智能云、金融云等作為主要服務,不難發現針對特定場景的定位。無獨有偶,網易云已經上線的網易蜂巢、云信、七魚、易盾等有著同樣的打算。

第三類可以看作是前兩類的合二為一,畢竟“通吃”早已是互聯網巨頭們熟悉的策略。這一類的典型代表就是騰訊和百度。

一方面試圖追趕阿里而在數據中心節點上動作頻繁,有了這個基礎,網絡、存儲、計算等自然而然的成了核心服務。另一方面,在國內云計算“一超多強”的布局下,騰訊和百度也看到了場景化云服務的商機,尤其是今年下半年發力的百度云,針對娛樂、金融、營銷等行業推出了一系列的解決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平臺化還是場景化,多半是互聯網廠商在早期進入市場的不同選擇,尤其是在阿里云一家獨大的情況下,百度、京東、網易、金山等避免與之直接競爭的意圖已經十分明顯。

可以肯定的是,阿里云等平臺式玩家對PaaS和SaaS類合作伙伴的扶持必然會損害到其他互聯網巨頭的利益。

除此之外,這些互聯網公司進軍云計算領域的時候,或是出于安全的考慮,大多選擇了自建基礎設施平臺,而隨著云計算的逐漸成熟也相繼切入基礎設施云服務。

比如京東云官網上把彈性計算、網絡、數據庫等作為主要產品,網易云也借網易蜂巢這一容器云產品,不斷豐富數據庫、CDN、對象存儲等曲線進軍基礎設施云服務。

這也就印證了一個說法:“未來公有云市場存活下來的不會是幾十家,而是幾家。”似乎為現有的市場格局作出了一個預判,接下來的5年內,云計算市場的競爭將逐漸升溫。

其實站在客戶的角度不難理解可能的結局,在云服務普及的情況下,跨平臺無疑會增加服務的成本和穩定性。不管是場景化還是平臺化,野心驅動下的云計算競爭終將殊途同歸,2016年互聯網巨頭們做出的不同選擇只是剛剛開始。

走出去和走進來,中美云計算的競爭與合作

除了國內云計算平臺的動作,亞馬遜、微軟、甲骨文等終于今年正式登陸中國市場。云計算的“走出去”和“走進來”業已成為2016年國內云服務市場的兩大標簽。

或許用全球化策略來形容這種趨勢還為時尚早,國內僅有阿里云、騰訊云等少數幾家在大張旗鼓的布局全球化的數據中心,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的也只有亞馬遜AWS、微軟Azure等頭部的云計算廠商。即便如此,在中美云計算在2016年的競爭與合作中已經可以看到兩大趨勢。

其一,云計算的本土化屬性。

先從走進來說起。亞馬遜AWS入華三年后終于取得“合法身份”,注定是國內云計算發展史上的標志性事件,也為云計算貼上了本土化的標簽。

同樣,微軟Azure在2010年就瞄向了中國市場,但直到2012年末,微軟同上海市政府、世紀互聯簽署合作運營協議后才正式在中國落地。也就是說,國外云服務商想進入中國市場,必須要找到有牌照與能力的當地合作伙伴。

同樣,在中國云計算廠商進入海外市場時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比如說阿里云在不久前相繼起用了位于澳大利亞和中東的數據中心節點,依然要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并和本土的運營商進行合作。

這也就指出了另一個問題,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云計算廠商們還有面臨本土化的競爭,比如阿里云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高達30%以上,同期亞馬遜和微軟的市場份額卻在5%以下,還要面臨來自騰訊、百度、華為、網易等廠商的“威逼”。

一則加劇了云計算的競爭形勢,另一方面也為網易、京東等云計算領域的新勢力留下了足夠的成長空間,至少現階段撇開了活躍在亞馬遜、微軟等云平臺上的潛在競爭者。

其二,中國企業仍是“全球化”的金主。

亞馬遜、微軟等不遺余力的進入中國市場,可以看出其對中國市場這個大蛋糕的珍視,畢竟無論是中小企業數量還是市場規模,中國市場都已經不可忽視。

從實際動作來看,微軟目前在中國市場除了Azure作為基礎設施云服務,Office 365俘獲了國內的跨國企業、大中型企業、中小企業、創業者以及個人用戶,且已成為營收的重要來源。這也就不難理解甲骨文和騰訊云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與阿里云合作來銷售其云服務的原因所在。

對于阿里云、騰訊云等籌謀海外市場的玩家來說,中國企業仍是其早期主要的目標客戶。從大環境來看,過半大中型企業開始布局海外戰略,這類企業在海外市場同樣有著云服務的需求。

相比之下,在支付方式、母語溝通、業務響應、法律法規、成本控制等方面,中國的云服務提供商似乎更受青睞。這是國內云計算平臺的優勢,卻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對于中國云計算廠商來說,2016年是全球化起航的“元年”,也給出了警示,不只要進行數據中心建設,品牌營銷和合作伙伴是中國廠商更大的短板。

可以肯定,2016年將是云計算全球化競爭的開局之年,且這場競爭絕不僅僅存在于巨頭之間。

當亞馬遜和微軟在中國站穩腳跟之后,類如Salesforce、甲骨文等PaaS或SaaS服務商同樣會進入中國市場。同樣一旦阿里云、騰訊云等在海外掠奪到一定的市場份額,除了和當地的云服務廠商合作,在國內平臺上積累的優秀合作伙伴也將對外輸出。

即便是網易、京東、金山等當前將精力聚焦于國內的云廠商也應該居安思危,不僅要在技術和服務上形成無可取代的競爭門檻,還應該在云計算競爭白熱化之前的時間窗口內擴展業務范圍,并積累足夠的忠實用戶。

選擇和趨勢背后,云計算仍有這些不確定因素

2016年注定是中國云計算發展的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國內大多數企業對云的認知仍處于霧里看花的階段,諸如公有云和私有云之爭、個人云服務的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掛著云計算的招牌做IDC生意,如此種種。在此之后,國內云計算市場仍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首先,云計算的“標準”之爭。

關于云計算的標準,幾乎在云計算出現的同時就在不斷爭論,不止于技術標準,還有服務標準。遺憾的是,不管是OpenStack、Eucalyptus還是在2016年嶄露頭角的Docker,來自中國的云廠商所扮演的都是開源技術的使用者。

即便如此,2016年出現的一個典型現象就是可能形成的“新標準”成為云計算領域初入著的重要武器。

以Docker為例,雖然2013年開始在開源社區就已經大火,2016年在國內的發展正式走向高潮。類如網易蜂巢等將容器云作為新一代云計算基礎設施,此前對容器并不關注的阿里云也開始向Docker傾斜,Docker技術母公司在今年云棲大會上的亮相也宣布了二者的相關合作。

而隨著云計算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新技術的不斷出現,未來顛覆云計算格局的除了資本和規模,還有可能是新的技術和新的標準。

其次,云計算的理念之爭。

《冬吳相對論》的吳伯凡對中外云計算有過這樣一段描述:“國內企業還是在原有產業和技術框架下理解云計算,沒有意識到云計算是一種整體生態和全物種的突變式進化。”

誠然,在國內云計算陣營中,運營商們已經逐漸習慣了“管道”的身份,華為、浪潮、聯想等在云計算方面的聲音越來越大,可外界最多的印象仍是出售服務器等硬件產品的IT廠商,那些看起來最不安分的互聯網巨頭們會是“破壞者”嗎?

不幸的是,大多數互聯網公在云計算的布局上仍停留在產品和業務線的開拓上。

最為著名的可能就是在2016年看似“奮起直追”的百度云,先是改名,隨后上線天算、天象、天工、天智四大平臺式解決方案,并分別和大數據、多媒體、物聯網、人工智能掛鉤,可究其根本在云計算方面仍然是將IaaS和SaaS服務的疊加,亮點的技術仍是在其他領域的成功。

也就是說這種看似野心勃勃的布局,核心仍是產品和業務,且已經成為國內云計算市場的普遍現象。當然,我們也看到了阿里云對其“飛天”系統的美譽,或許在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國內互聯網巨頭對云計算的理念才能真正轉移到技術和架構的創新上。

最后,云計算的價值在哪。

從Gartner公布的數據來看,2016 年全球公有云服務市場規模可望達到 2,086 億美元,較 2015 年的 1,780 億美元成長 17.2%,其中IaaS和SaaS分別增長42.8%和21.7%,距離云計算的大范圍應用只差臨門一腳。

類如吳伯凡先生的焦慮,更多的是在宏觀環境上得出的答案,而聚焦到客戶甚至開發者的層面,云計算的價值到底在哪里?從 2016年國內加大云計算廠商的動作似乎可以窺之一二。

不管是阿里、騰訊、華為還是網易,無一例外的選擇了“扶持計劃”,特別是有互聯網背景的云計算廠商,客戶主要集中在互聯網創業者、中小企業乃至個人開發者,云計算降低了創業的門檻和支出成本,而各種各樣的“扶持計劃”看起來也很有誘惑性。

以網易云的“知識體系輸出”為例,以線上線下培訓的形式,為客戶提供研發、運營、產品乃至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培訓課程,這種“授之以魚亦授之以漁”的理念似乎更符合云計算的價值所在。

無論云計算廠商有著什么樣的地位,本質上仍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最終解放開發者。可以預見,2017年之后將有更多的云計算廠商聚焦在扶持和培訓體系上。

寫到最后,2016年對中國云計算來說終究是不平凡的一年,互聯網巨頭們在策略選擇上開始“分道揚鑣”,中美云計算廠商正面對抗的硝煙味越來越濃,而云計算平臺本身也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希望在這次多維的競爭格局中,有更多的互聯網巨頭成為云計算領域最終的幸存者。(本文首發鈦媒體)

關鍵字:云計算互聯網巨頭

本文摘自:鈦媒體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山县| 和平县| 秀山| 同江市| 建瓯市| 开阳县| 阿拉善右旗| 上杭县| 泌阳县| 大埔区| 襄城县| 酉阳| 秭归县| 辽源市| 马边| 弋阳县| 灵台县| 宁武县| 望城县| 大竹县| 乌兰察布市| 呈贡县| 喀喇沁旗| 临沂市| 新兴县| 宁乡县| 陇南市| 遵义县| 肥城市| 鞍山市| 财经| 陆良县| 太仓市| 桃园市| 尉氏县| 敦煌市| 汾阳市| 海宁市| 铜鼓县| 高邮市| 万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