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真正比賽時無法讓等待接棒的運動員同時進行其他比賽,即使他們可以分身,也難免會因為體力和注意力的消耗而顧此失彼,導致參加的所有比賽結果都受到影響。在工作中,工程師就像是運動員,接力棒是交給客戶唯一有價值的交付物,業務流展示了價值的流動過程,要最大化價值的流動效率,這充分體現了“接力棒傳遞”的重要性。此時,優質的業務流可以充分體現出價值的流動過程,做到事半功倍。
事實上,對于排隊理論在軟件開發領域的應用,精益軟件大師Mary Poppendieck早有論斷,其認為:一、人員利用率與交付時間沒有直接的線性關系;二、當組織的人員利用率高于70%以上的時候,最關心的交付時間不但沒有按預期縮短,反而更長;業務流中每個工作項的規模越大,流動過程中產生的不確定性就會越多,周期時間就會越長。
也就是說,關注業務流本身,需要領導者從管理思想上做轉型,關注“價值完成”勝過關注“人員忙碌”。作為企業客戶和開發人員,讓所謂的“接力棒”更有價值,才能切實地提升工作和運營效率。那么,如何使得業務流加速呢?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是透明性。精益里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消除浪費。在生產環境里,浪費是容易看到的。當你走在工廠的任何角落,堆積的零部件、半成品闖入你的視線。但是在IT環境里,你走到辦公室的任何角落,你看不到工作的進展,以及需求的堆積,因為工作存儲在計算機里,或干脆在人的大腦里,知識性工作本身是不可見的。
人沒有辦法管理自己看不見的東西。因此,關注業務流的第一步是讓業務流可見。最簡單有效的辦法是建立可視化看板,如下圖,每個卡片代表在系統里流動的有價值的需求。
將工作可見后,你就可以看到價值的流動過程,這樣才能管理業務流。看板為組織里的每個人可見,所有人每天都可以看到工作是否在流動,從而大家對工作有一致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大家共同參與如何改進業務流,從而開始奏響組織改進文化的樂章。引用看板方法之父David J. Anderson的話,看板的第一個作用是“Engage Everyone Emotionally”,即:讓每個人共情、參與。
其次是限制在制品(即正在進行中沒有完成的工作)。為了改進業務流,很多企業首先想到的是將重復的步驟自動化。在價值創造從始至終的過程中,能自動化的環節盡量自動化,打造從項目管理à代碼配置管理à代碼檢查à編譯構建à測試à發布的整條自動化鏈條,這將極大提升業務流動的效率。不僅提升效率,而且減少出錯的機會,因為是人就會犯錯。凡是涉及到手工反復操作的地方,盡量自動化,你會體驗到業務流動的飛速。
不過作為組織的領導者,不要忘記,如果你不想讓團隊陷于過載的風險之中,在以上闡述的自動化和工具之上,你首先需要關注的是對業務量進行限制,即:限制并行進行的在制品數量。假設,我們更改了接力賽規則,同時舉行37場接力賽,而每個運動員同時參加多場接力賽,在這種比賽場景下,每個運動員沒有辦法集中精力在任何一場比賽上。這樣的場景貌似很瘋狂,單在真實的業務環境里確實普遍的現象。團隊同時并行處理多個任務,甚至多個項目,每天在多個任務、多個項目中頻繁切換,優先級不斷調整,工程師手頭的工作做了一半經常被新任務打斷......上下文切換,多任務處理,無法聚焦,而工作在等待人力的空閑,這些對業務的價值產出效率以及員工的工作動力都是雙重的削弱。作為領導者,必須限制團隊同時能傳遞的接力棒,否則,你實質在犧牲組織最有價值的資產——員工。
最后是打造Kaizen(即持續改進)的文化。關注“接力棒”,聚焦業務流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需要改變長期以來以資源最大化為中心的管理思想。此外,在做了第一步可視化,第二步限制在制品這兩個步驟后,在關注業務價值的流動過程中,組織的各種問題、風險會更充分地暴露出來。面對問題與風險,作為組織的領導者,你采取回避,還是直面問題做改變的態度,這是你的選擇。組織領導者的抉擇,決定了整個組織能夠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