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輸煤”、“輸電”到“輸信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張北正在謀求蛻變。
截至10月初,這個縣吸引阿里北方云、中國教育云數據基地等7個大數據、云計算項目入駐,將投資800億元、建設150萬臺服務器的云計算產業園,五年后云計算產業規模將達千億元。
一無雄厚的數據產業基礎,二無信息和人才優勢,張北卻盯上了“高大上”的云計算、大數據,立志打造引領京津冀、輻射全國的云計算產業基地,人們不禁要問,這個壩上小縣能靠什么?
看清市場需求
——認清自身,謀求互補,搶抓機遇發展大數據產業
張北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產業的念頭,跟一年前北京發布的兩個重要文件密切相關。
它們分別是《北京市進一步促進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和《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2014年版)》。兩個文件不約而同地提出:“北京市全部禁止新建和擴建PUE值1.5以上的數據中心。”
耗電多、占地大,云計算這樣的新興產業被提上了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的日程,卻讓張北看到了一個大市場。
“瞄準北京需求,我們想引導北京、河北的政務、企業云計算業務落戶張北,這不僅能為綠色能源利用探索新思路,還能帶動張北產業轉型升級。”張北縣委書記郝富國說。
當然,張北承接云計算產業轉移也不是毫無準備,他們的精準定位和規劃,凸顯了自身優勢。
張北是國際公認發展云計算的“黃金緯度”地區,這里年平均氣溫2.6℃,可為IDC運營節約1/3降溫成本。全年好于二級天數344天,可極大延長服務器壽命。張北風電光伏年發電量達50億千瓦時,綠色電力富集。此外,縣域內有“京呼銀蘭”、“京呼太西武”、“京呼太西”三條國家骨干網絡經過……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要從實際出發,搞清楚自己適合承接哪些非首都功能和產業。“張北結合自身優勢,認真分析北京需求,確定功能定位,為我們承接首都云計算產業轉移邁出重要一步。”郝富國說。
精準打造平臺
——以產業園區模式,聚合資源要素,打造適合云計算產業平臺
10月10日,張北縣小二臺鎮,已近零攝氏度的氣溫并沒有影響阿里數據港張北數據中心的建設進度。
在工地上巡視的阿里巴巴集團技術保障事業部研究員曲海峰,臉上綻露笑容。因為從今年6月8日開工以來,這里已完成投資2000多萬元,目前鋪設管道、鋼結構安裝等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從全國范圍來看,各地謀劃建設的大數據中心眾多,云計算產業爭奪戰異常激烈,張北發展這一產業起步并不算早。但張北云計算產業園一年多來吸引了阿里云等7個項目入駐,總投資800億元。不到一年的時間里,3105畝的一期用地實現“五通一平”,機房等配套設施同時開工、進展迅速。這得益于張北用產業園聚合模式開啟云計算產業發展的加速度。5年后,這里將形成全功能的云計算產業基地,建設集研發、制造維護、信息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云產業發展集聚中心,同時配套建設科技示范、教育培訓等為主的智慧產業示范基地。
精心打造承接產業轉移平臺,聚合資源、政策條件等各種要素。一年多時間,張北縣云計算產業園被列為省重點項目,被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列入“京津冀大數據走廊”建設項目。在產業園模式框架下,張北還開工建設2座110千伏專用變電站。同時打破部門界限和工作分工,建立云計算項目建設服務綠色通道,實施“保姆式”服務。此外,還考慮在未來三到五年內,根據投資額度、進度,為云計算數據中心建設提供融資服務。
正是因為這些優厚條件及高效服務,阿里巴巴集團決定投資180億元,在張北建設北方云基地的基礎上,再投資建立三個相互備份的數據中心。“未來5年內,阿里巴巴集團計劃將北方區域約80%的云計算、大數據業務量放到張北,把張北打造成阿里北方區域結算中心。”曲海峰說。
延長產業鏈條
——吸引更多應用型企業入駐,變“數據流”為“現金流”,塑造大數據生態圈
用盡心思、想盡辦法,終于在北京市經信委、中關村管委會和省市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才讓賽爾落戶張北云計算產業園。賽爾與張北簽訂合作協議的那一刻,張北縣云計算辦公室主任賈軍終于松了一口氣。
你或許不了解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賽爾”,但是它身后的高等院校如雷貫耳,賽爾網絡有限公司是由清華、北大、西安交大等10所高校共同出資組建的。
建設存儲服務器,引進數據中心,并不是張北云計算產業園的全部內容。他們更看重的是依托這些高校科技人才和數據資源,讓賽爾在這里開展網絡集成、運維等技術服務及延伸的教育資訊、在線培訓等網絡信息服務。這些增值業務,遠比單純應用存儲數據的效益更高。
當前,雖然大數據、云計算產業火爆,但我國這一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產業鏈也不完善。“要把各行各業的數據流變為現金流、業務流,必須依靠政府、產業、消費等各領域應用,帶動云計算技術創新、業態創新和模式創新,最重要的是吸引更多應用型企業進駐。”賈軍說。
不僅要多建服務器,還要用好大數據,張北與賽爾的合作,只是一個開始。目前張北縣與富士康、惠普、中國銀聯等企業和機構也進行了對接,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未來產業園將重點聚集和培育智慧城市、軟件和服務外包等產業實體,形成對北京的數據存儲和災備服務聚群,并吸引物聯網、大數據等領域的高科技企業入駐,打通產業鏈,構建完整大數據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