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先生《丑陋中國人》一書對國人劣根性進行了批評,是一種鞭策和提醒,而不是貶低。“勝利日”假日期間,看到了阿里云道哥(吳翰清)“危機時刻,我只心疼我們的客戶”一文,為道哥坦誠所感動的同時,不知道為什么也想到了阿里云的劣根性。
要檢討管理流程
從道哥的文章中,可以了解到更多“阿里云事故”的真相,事故來自阿里云云盾的安騎士產品升級中的軟件Bug,需要此點個“贊”。這種坦誠可以讓我們吸取很多的教訓,這是應有的一種態度。國內很多災難事故,其實是缺乏這種坦誠,更有甚者,需要有人出來“背黑鍋”。
基于商業的原因,有些廠商愿意“背黑鍋”,因為未來能夠得到回報。但事情真相更多被掩蓋了,從學問的角度,這是一種莫大損失。阿里云,道哥的坦誠態度可以接受,做軟件,100%存在Bug,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這樣一種軟件,沒有經過嚴格的測試,就貿然投入使用,這樣的輕率,讓人不解。
在交流中,有阿里云的人表示,內測、公測肯定是有的,因此完全是一個意外。如此看來,阿里云需要檢討不應該只是一個道哥。阿里云的運維、管理流程,也應該有很多值得檢討的地方,但沒有看到相關的說明。
阿里云的態度可以接受,但不能只有一個道哥出來“背黑鍋”,因為你是阿里云,從技術實力,到財力,到品牌,阿里云應該有一個更高的標準。
云盾的商業錯誤
對于阿里云策略也有必要反思一下。如道哥在文章所說:互聯網的不安全超出你的想象。加強云安全的防護,這是必然的。但方法和方式上,還是有很多可以商榷的地方,有些地方更是體現了劣根性。
以安全為例,阿里云號稱借鑒了AWS的做法,在阿里云VPC網關后,通過SDN技術給安全廠商和開發者提供平臺接口。但讓人不解的是,阿里云有同時提供云盾這樣的安全產品,豈不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嗎?當阿里云盾和第三方安全方案出現競爭的時候,如何協調利益啊。因此,從商務策略上,云盾就是一個自相矛盾的產物。
互聯網思維的一個核心思想是迭代式發展的思路,習慣于一邊運營,一邊修改,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所不同的是,Google、Amazon更多采用收購的策略,通過購買專業領域的廠商,滲透市場。而阿里、騰訊等都傾向于自己做,發揮資金和技術的實力。這種竭澤而漁做法,讓國內的中小創新企業難以生存。這不能不是阿里、騰訊的劣根性。
也許國內企業技術創新實力有限,但畢竟在專業領域經驗積累,這種經驗應該得到尊重。如果采用收購的方式介入市場,道哥們也許會少走很多彎路。
阿里云要做好應該做的事情。從云的角度,怎么樣做好運維管理,今天是阿里云盾,明天還會不會有第三方的軟件Bug。如果阿里云這樣的脆弱,這樣的服務讓用戶怎么放心購買呢?
真正善后處理
我看到了阿里云對于云盾的善后處理。看到了百倍時間的賠償,但我沒有看到阿里云在應急預案,在運維管理上如何改進,如何確保類似的事情如何預防。
一句話,這樣的事情,真是不能夠避免的嗎?阿里云,還是應該對自己狠一些,檢討一下自己的劣根性。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