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一直被譽為“活在未來”的公司,他們投資的領域廣闊寫意,推出的產品琳瑯滿目。在剛剛結束的谷歌I/O開發者大會上,該公司發布了全新的Android M,推出了移動支付解決方案Android Pay,物聯網底層操作系統Brillo,升級版虛擬現實設備Google Cardboard等產品,普通人能把這些產品的單詞寫全就已然不簡單,要是能搞懂Google的投資邏輯了就更不得了了,事實上,即便是Google自己的員工也常常讓這種漫天撒網式的投資,搞得暈頭轉向。雖說在高層的思路中,這些分散的投資肯定有其內在的聯系,但不可否認,Google在推出Android地圖等優質產品的同時,也推出了大量的垃圾。
與之相對應的是,老對手蘋果則顯得保守地多,在喬布斯時代,他們就立志打造精品,每一款產品上市之前都會經過反復地打磨,從而保證商品的質量,事實上,幫主在給Nike建議時就曾直言不諱:耐克制造了一些世界上最好的產品,那些你熱望得到的產品,但他們也制造過很多垃圾,扔掉那些垃圾產品的東西,專注于好的東西才會成功。正是在這種思路的引導下,蘋果每年僅僅推出1~2款手機,但攫取了整個行業70%以上的利潤,他們不屑于領導市場占有率,卻在推出iPhone6/Plus之后自然登頂;iOS系統穩定、封閉,能一直魅惑用戶升級,縱然新版系統常常把iPhone4以下的手機變成石頭;此外,蘋果在收購方面也保持謹慎態度,庫克更鐘情于那些初創的技術型公司,而不是豪擲125億美元收購一家日薄西山的大公司,至于說,Apple pay和車載系統雖不是蘋果的代表作,但在競爭中已然占得先機,加上,龐大的硬件基礎,高端的用戶群體,以及重量級的合作伙伴,蘋果產品要取得成功更像是一種必然的事情。
在I/O開發者大會上,Google高管宣稱要在全部的智能領域挑戰蘋果,而從其推出的產品來看,瞄準的正是蘋果準備發力的市場,或許,這是外界唯一能讀懂的Google投資邏輯。只是相比較之下,除了廣告、地圖業務之外,Google在手機硬件、操作系統、支付、智能家居方面并沒有明顯的優勢,他們之間的圣戰會是摧枯拉朽、天昏地暗,還是出現瞬間秒殺,一拳KO的情況呢?
Google聯盟,豬一樣的隊友?
在全部的較量中,筆者認為硬件的比拼最具審美性,事實上,圣戰之說也是來自于喬布斯之于硬件的描述,只可惜隨著蘋果推出大屏手機,硬件的圣戰已然接近尾聲,留給Google唯一的機會就是討好那些非洲、三四線城市以及廣大的農村用戶,那里的人還舍不得購買蘋果產品,但問題在于,他們遲早會意識到“優秀硬件”的魅力!
過去的兩年中,Android系統一直驕傲于85%的市場占有率,但坦白講,Google在操作系統上的成功更多的來源于對商業模式的創新,Android大大降低了手機制造門檻,倘若沒有它,世界上的手機制造商不會超過5家,正是這個巨大的優勢,讓Android手機野蠻生長,如同大躍進一樣慷慨激昂,Google也因此成為蘋果在智能手機領域唯二的同級別對手,但開源的路并不好走,與之合作的制造商各懷鬼胎,同樣一部Android手機,華為的Ascend和HTC的the one系列,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王寶強和鐘漢良,差距實在是有點大,更讓Google頭疼的是,數十個合作伙伴的硬件戰斗力組合到一起,仍然不是蘋果的對手,特別是在iPhone6和Plus推出之后,三星就徹底敗退,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從Galaxy陣營倒戈到iOS陣營,就更不要提什么火腿腸、大米飯、小辣椒等雜牌軍了。
Google和蘋果之間的硬件圣戰會一直持續下去,但不會成為鎂光燈的焦點, 大致的發展邏輯是:Google先用比較便宜的硬件開發出新市場,做好智能領域的習慣培養、技能普及等工作,等消費者有更高的追求之時,蘋果伺機殺入,一統天下。未來的智能手機市場,硬件、外觀將不再是消費者關注的焦點,正如現在沒有人關心PC是方形還是圓形的,手機估計到最后也是一個類似板磚的東西,消費者更關心它能用來做什么?
軟件比拼,唯支付是必爭之地?
在硬件領域,Google很難戰勝蘋果,這也不是他們最擅長的事兒,雖說Google也有大型的重金屬工廠,但終究依靠搜索、地圖、廣告起家的他們,根本上還是一家輕量級企業,更擅長收集數據,從而在軟件和服務上尋求突破。其實,本屆Google I/O開發者大會,并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有網友甚至調侃,Google正在親蘋果的屁股,因為他們剛剛推出的產品與蘋果去年干的那些事兒幾乎雷同,這種產品線所帶來的審美性,無疑只是又激起新一輪的軟件圣戰。
在全部軟件服務比拼之中,筆者又最看好“支付”領域的較量,畢竟,這個市場是智能領域最具潛力的市場,沒有之一。現在,蘋果的apple pay已經大獲成功,目前已有110萬張信用卡綁定了Apple pay,80萬用戶開始在零售點使用蘋果的支付服務,相比較而言,Google的優勢在于市場占有率高,目前他們每天激活的設備依舊要高于iOS(以后就不知道了),還有機會培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而且支付這種東西,一旦選擇Google和蘋果的服務就很難再更換,這是由支付市場的特性決定的,畢竟,誰也不想每天把自己的身份證、銀行卡輸來輸去的,而且Google另外一個優勢是,他們向來能找到比較便宜的配套硬件,甚至免費的硬件,這些都利于Android pay的發展,另外,Google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也將成為保證其用戶體驗的法寶之一,不像某寶,動輒癱瘓幾個小時,用戶驚出一身冷汗。
除了支付市場之外,Google的人發誓要在車載系統、智能家居、虛擬現實等方面全面狙擊蘋果,其實,這些看上去轟轟烈烈,但根本不用太著急,這些服務都需要整個社會生產力的配合,在物質財富大躍進之前,都還只是有錢人的游戲,也就是說,這些看上去轟轟烈烈的項目,短期之內,只能屬于小眾,夠不上圣戰的規模。
造福人類,誰更擅長?
筆者之所以特別在意市場的大眾和小眾,其實是因為發自內心地希望能有一些大型的跨國公司,大型的跨國公司的CEO,在掙到足夠的錢之后,能多想想替人類造福這事兒。事實上,科技界總要有一些人、一些公司、一些組織,為了人類的幸福而放棄自身利益,我們喜歡用“偉大”來描述他們,像牛頓、愛因斯坦、諾貝爾這些老科學家自不必贅述,他們的科技成果大大加速了整個人類進程。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欲望、利益,還有漂浮在空中的名聲、輿論,犬牙交錯地沖擊著金字塔頂,那些站在上面的人再也不能保持淡定了,比如,庫克準備在自己侄子完成學業之后,把自己的財產捐出來,消息剛剛出來就有一些賤逼調侃,他的“妻子”不能生育,只能把錢捐出來…
這種嘈雜的輿論環境,讓現在的企業家沒有辦法單純地為人類幸福而奮斗,事實上,他們任何的行為都會被公眾拿出來,被解讀,被調侃,被諷刺,被嘲弄,被肆意扭曲,能處理這些壓力的企業,勢必是一些取得巨大成就的公司,而Google和蘋果正是這樣的企業,前者的搜索讓信息成為真正可取的財富,成為底層人民也能獲取的財富,而他們推出的Android系統,更是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的價格,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用上了手機;顯然,蘋果還沒有做出一些能讓底層人民購買的產品,但他們絕對有這個勢力,畢竟,他們的現金都快發霉了,只是他們要選擇一種更保守、更穩妥的方式。在未來的圣戰中,兩家公司都會不約而同地奔著下一個10億用戶而去,希望他們繼續創造出好用、便宜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