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策略4 新Edge瀏覽器要通吃Chrome和火狐外掛
新一代Edge介面簡潔類似Chrome,也能支援Chrome和火狐的外掛,讓Chrome使用經驗也能轉移到Edge。
微軟新一代瀏覽器正式定名為Microsoft Edge,未來將成為Windows 10的預設瀏覽器。Edge將取代IE瀏覽器,號稱支援HTML5等現代網路標準與安全性,也采用了新的描繪引擎EdgeHTML。另外Edge也可和Cortana語音助理一同運作,例如透過Edge瀏覽器查詢餐廳資料時,Cortana會在網址列提醒路線和營業時間的資訊。
Edge介面設計上,除了采用新一代網頁設計風格之外,也強化了更多個人化筆記、閱讀和分享機制,也能建立自己的閱讀清單方便日后重復瀏覽。
不過,微軟也宣布,Edge瀏覽器將不再支援過去長久以來用于IE的ActiveX、VBScript與Browser Helper Objects(BHO)等10多項擴充及介面技術,并將轉向以Java Script與HTML 5為基礎的標準技術。
為了打造標準化瀏覽器,迄今EdgeHTML描繪引擎已經砍掉22萬行MSHTML程式碼、300多個API及6種文件模式,并新增30萬行程式碼、49項主要新功能及4,200多個相容的修補程式。
另外一個Edge新特色是未來將可以安裝Chrome和Firefox的外掛程式,微軟在Build大會上現場展示了,如何透過簡單的轉換機制,將一個用JavaScript和HTML技術打造的Chrome 外掛,轉換可以安裝到Edge的外掛。
不過,目前微軟還未揭露太多Edge外掛擴充機制的細節,而要等到Windows 10推出,微軟表示,會在Edge中加入HTML及JavaScript為基礎的外掛擴充架構。
微軟新一代瀏覽器Edge也和其他瀏覽器如Chrome一樣,走極簡風的介面設計,還內建了電子白板功能,可以在直接網頁畫面上標記重點。
Edge瀏覽器可結合語音秘書Cortana,查詢餐廳時,Cortana會自動查詢相關資訊后顯示在網頁旁。
新策略5 拉攏百萬Android和iOS的App擁抱微軟
為了快速擴張App市場,微軟不惜化敵為友,讓百萬Android的App和iOS的App無痛轉移到Windows 10。
蘋果和Google雙雙透過iOS和Android的App市集穩坐App兩大龍頭。這次微軟決定改采化敵為友的策略,想辦法將Android和iOS上的App拉進Windows生態系。
所以,微軟在Build 2015大會上宣布,Android、Java程式將可以轉換微軟通用App,放上Windows 10上執行,甚至用Objective-C語言寫的App程式碼,可以透過Visual Studio重新編譯后,讓iOS上的App也可以在Windows 10上執行。未來累計破百萬個Android App及iOS App可以快速轉移到Windows 10上。
微軟在APK程式和Windows底層中多了一個由Astroia計畫打造的次系統,會將Android程式所呼叫的功能轉為導向Windows平臺的對應機制,讓Android程式碼可以編譯成Windows App,而不用重新開發。而用Objective-C開發的iOS App程式碼也有類似計畫(Islandwood計畫)來提供中間層的資源對應。
對這Android和iOS兩大平臺的延伸支援,都只是微軟通用視窗平臺(UWP,Universal Windows Platform)對其他行動平臺支援的一環。UWP平臺的App還可以通吃桌面環境、Xbox、IoT裝置、Surface Hub大型觸控螢幕。
對Android和iOS平臺的支援是微軟通用視窗平臺(UWP)其中一環,這平臺還可通吃桌面環境、Xbox、IoT裝置、Surface Hub大型觸控螢幕,甚至是微軟超炫的HoloLens的Holographic平臺。
微軟在Build大會上展示將Objective-C的程式碼復制貼入Visual Studio中,重新編譯后可以產生同一支程式在Windows上的App版本。
新策略6 .NET開發勢力前進Mac和Linux世界
除.NET核心進駐Mac和Linux,Visual Studio也有支援這兩大OS的精簡版,意味微軟派開發勢力將延伸到新世界。
去年底微軟宣布將.NET Core開源,并在GitHub上釋出原始碼后,5個月后在Build上也正式發布了自家版本的Linux以及Mac OS X的.Net Core Runtime預覽版,這也意味著,.Net伺服器端的應用程式,現在可以在Linux和Mac OSX上執行了。
微軟將.Net Core的原始碼在GitHub上開源之后,不少開發者也紛紛貢獻程式碼,微軟.Net Core Framework團隊估計,已將半數.NET核心API的程式碼放上GitHub。
不只是底層Runtime正式進入Linux和Mac世界,微軟也發表了新版開發工具Visual Studio Code,讓.NET開發經驗可以延伸到Linux和 Mac上。
相較于原本的官方整合開發環境Visual Studio,Visual Studio Code(VS Code)是一個輕量版的程式碼編輯器。
新版VS Code是微軟首個真正實現跨平臺的官方開發工具,微軟宣稱這個版本極為輕巧,可提供Git版本追蹤功能,并支援智能感測IntelliSense,會自動檢測程式碼的問題并協助除錯。
另外,VS Code提供了許多方便實用的功能,像是自定的鍵綁定功能(custom key bindings)、括號配對(bracket matching)、自動縮排(auto indentation)及程式碼片段功能(snippets),同時,整合了Git版本追蹤及控管功能,并支援套件管理及資源庫(Repositories)。VS Code也支援了多種程式語言,包括C#、HTML/CSS、JavaScript、TypeScript等。
微軟也推出了一個可以在Linux和Mac OSX上執行的輕巧版程式編輯器Visual Studio Code。
新策略7 Azure管理整套進機房,混合云管理能跨廠牌
微軟將Azure公云管理平臺打包成新的私有云管理工具,還推出了新的混合云管理平臺,不只能管Azure和Hyper-V環境,還能通吃AWS、OpenStack和VMware。
微軟執行長Satya Nadella的第三個未來目標是要打造出一朵智慧化的云。微軟在Ignite大會上也發表了多項新云端平臺軟體新功能和新的云端管理工具,包括了內建Nano Server模式的Windows Server 2015預覽版亮相,System Center 2016預覽版、SQL Server 2016預覽版。這都是用來實現第三目標的關鍵產品。
微軟揭露了Azure平臺最新的使用情況,在Azure上的AD使用帳號超過4億個,儲存物件超過50TB,而微軟所有云端環境累計所用的伺服器超過了1百萬臺。這些Azure云端平臺的建置和維運經驗,正是微軟邁向下一步的基礎。也因此,微軟計畫進一步將Azure云端平臺的管理風格和功能,帶進企業內部機房的私有云管理上。
微軟推出了Azure Stack,要提供企業可以使用管理Azure服務一致的IaaS和PaaS管理介面,這是用來取代原有用于打造企業私有云入口網站的Azure Pack的新平臺。企業現在可以把Azure使用的IaaS和PaaS自助式資源管理平臺用于自家資料中心的管理。
過去的Azure Pack盡管網頁化的自助式管理介面類似微軟Azure,但Azure Pack是在建置在System Center上的管理入口,需透過System Center才能和底層Windows Server來溝通與調度私有云的運算、儲存或網路資源。
而Azure Stack則不同,而是整合企業內部Windows Server和System Center和Azure技術來打造的私有云管理入口。因為Azure Pack不只是擁有和Azure云端平臺一樣的介面,也同時使用了和Azure同樣的API層,更有利于跨資料中心,來派送IaaS和PaaS的服務,就像是Azure的跨國管理機制一樣。
此外,搭配Azure資源管理機制,在Azure Stack上可以建立管理范本和部署模式來統一管理云端應用、資料庫、運算、網路和儲存資源的派送和部署,甚至可以在微軟Azure服務和企業內部資料中心間進行無縫派送服務,讓企業在Azure云端環境上的部署也能集中到單一平臺上管理。
另外,微軟還推出的新的混合云管理平臺Operations Management Suite(簡稱OMS),能夠透過單一管理介面,來管理外部公有云Azure、AWS和企業內部Hyper-V平臺、VMware虛擬化平臺甚至是OpenStack平臺上的運算資源。
微軟Azure技術長Mark Russinovich發表Azure Stack時表示,這是一個將Azure管理平臺帶入企業的工具,可以提供和Azure上一致的云端管理經驗。
Azure Stack是一個和類似Azure云端管理介面的自助式管理套件軟體,可部署在企業內部來管理私有云,對私有云進行管理。
新策略8 瞄準云端未來,伺服器OS架構砍掉重練
為了滿足云端原生應用的開發速度,以及自家云端平臺大規模部署的需求,微軟重構Windows Server核心架構。
在Windows Server 2016第二個技術預覽版中,最大特色是首度揭露了微軟全新設計的Nano Server模式,這是一個針對云端應用最佳化的極簡伺服器架構,僅配備各種必要元件。
Windows Server 2016改善了運算與虛擬化、網路、儲存、安全及管理等。在運算及虛擬化上,它更新了Hyper-V并擴充檔案伺服器叢集以更快接納新的作業系統,允許立即增加及移除記憶體與網卡以減少停機時間,強化虛擬機器的運算彈性以在叢集服務失效時可持續運作。
針對云端及DevOps任務所最佳化的Nano Server是一個極簡伺服器版本,僅有64位元版本,由于它僅內建必要元件,伺服器映像較小,從而可減少部署時間、降低頻寬損耗,同時也改善了正常運行時間與安全性。
微軟認為,Nano Server的特性讓它成為Windows Server與Hyper-V容器(Containers)的最佳拍檔,并適用于其他針對云端最佳化的應用。
微軟表示,用戶經常抱怨必須為了修補從未使用的元件而將伺服器重新開機。現有伺服器作業系統的映像檔過大,而需耗費很長時間安裝和部署,也耗費較多頻寬和儲存空間。也有用戶希望能減少伺服器作業系統占用的運算資源,以便提高虛擬機器的密度。因此,微軟決定重新架構Windows Server,來提供一個元件剛好夠用的輕量化Nano Server版本。
Nano Server也僅提供運作必要的元件,讓原本伺服器核心從4.84GB大幅瘦身至400MB。比起Windows Server Core,Nano Server更進一步做了精簡。Nano Server移除了圖形使用者介面、對32位元版本的支援、MSI以及其余不必要的預設Server Core元件。
為了瘦身,微軟拿掉了GUI層、32位元支援、MSI和大量伺服器核心元件,甚至連遠端桌面的本地端登入機制都移除。根據微軟估算,新版Nano Server的VHD映像檔大小,比原有Windows Server系統的VHD檔案大小,減少了93%,相當于縮減了14倍之多。
Nano Server可部署于實體機器上成為Host OS,也可以作為VM內的Guest OS,并提供Windows Server Container和Hyper-V Container來執行應用程式,若企業需要更多管理元件,則可透過這兩個Container技術將管理元件部署于Nano Server,例如可將GUI管理元件透過Windows Server Container部署到Nano Server上,就可以讓Nano Server具備GUI的功能。
微軟重新架構了Windows Server,推出了Nano Server的部署模式。大幅瘦身后的Nano Server比Server Core模式還要更輕量化,未來也將是微軟云端環境大規模部署用的底層OS。
微軟相較于完整的Windows Server,Nano Server的VHD只有0.41GB,開機只需12秒,啟動后只會開啟12個網路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