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郊區嘉定,一朵“文化上海云”開始服務百姓公共文化需求,從虛擬參觀美術館、博物館的大展,到全區共享的網上書海,以及在線“秒殺”社區文化中心的熱門演出、講座、親子活動門票,公共文化服務正隨網絡時代嬗變。
近兩年來,上海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大提速,當地正展開一系列探索,以高科技手段對接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推進社會治理,培育強健城市文化之魂。
“文化上海云”2016年整體建成
上海市嘉定區菊園新區文化活動中心最近推出的各類演出活動,包括戲曲、講座、電影觀摩,都是通過“文化上海云”來發布預約信息的。而隨著“文化上海云”知曉度的提升,這些熱門演出信息往往一經發布,短短半天甚至兩三個小時,兩三百張門票就被老百姓約完。
“過去社區文化中心搞演出活動,都是提前一個星期到每個居民小區去張貼紙質的演出廣告,貼到弄堂、樓道里。上千張小廣告,要三個人忙碌一整天。”菊園文化中心副主任王燁說,高科技和數字化手段讓傳統的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發生巨變。
互聯網潛力無限,菊園文化中心還想利用這朵“文化云”,網聚社區里所有熱愛話劇的年輕人,成立話劇社團制作話劇劇目。
嘉定等3個區縣已率先推出“文化上海云”服務。所謂“文化上海云”,是指上海綜合運用云計算、云存儲、大數據等技術,整合文化資源,統一提供一站式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人們只需登陸這朵云,就可以了解上海文化政務資訊,訪問上海全市各類文化場館,獲悉所有文化活動,參與各類文化項目。據悉,2016年“文化上海云”將整體建成。屆時,上海民眾人人可以享受“云端”上的文化服務。
“市民文化節”打造文化平臺
公共文化服務以其內容龐雜,往往如一盤散沙。在上海,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以文化滋養道德人心,打造城市文化軟實力,以文化手段創新社會治理……這些課題都需要通過打造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來加快實現。上海的做法是:創新出一個“市民文化節”,政府部門整合所有公共文化資源,統一設計、統一運行。
上海市民文化節是一年365天“不落幕”的公共文化節日,自2013年3月23日開幕以來,僅一年間就舉辦各類活動總場次超過32.2萬項場,參與市民超過2600萬人次。層出不窮的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創意、戲劇、收藏活動,包羅萬象,幾乎吸引了全城市民。
通過設計市民文化節的主題,上海全年的公共文化服務就有了方向,有了魂魄。今年上海市民文化節確定以“家文化——家史、家風、家德”主題,邀請市民踴躍參與“寫家史、樹家風、誦家訓、傳家風”,設計策劃了1000余場家文化的講座論壇,并將舉辦“家和萬事興——上海市民家族家庭故事大賽”,評選100戶上海“最美家庭”。
層層推進弘揚核心價值觀
上海社科院學者蒯大申指出,上海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進程中,并不急于求成,而是通過深思熟慮的頂層設計,層層推進,搭建平臺,形成眼下“資源多、主體多、辦法多、活動多”的良性局面,弘揚核心價值觀才能如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統計顯示,“十一五”期間,上海總計投入逾100億元建設公共文化硬件設施,解決以往投入不足的問題。而在“十二五”期間,上海對公共文化投入力度不減,目前社區文化中心已消滅空白點。
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局長胡勁軍認為,公共文化建設猶如培土,沒有好的土壤,上面栽不出花、種不出樹。重要的是,要在公共文化的土壤上面“栽什么花、種什么樹”。
“傳統文化的根還在,并沒有死亡,只不過是‘老根、盆景’。我們用公共文化的新鮮土壤,不斷澆水,為傳統文化培根固元,開出新枝新芽。政府部門有這種理念,公共文化就可以發揮作用,以文化人、以德化人,不再是空話。”胡勁軍說,上海在打造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進程中忙而不亂、越忙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