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的風行打破了傳統的計算資源交付模式,IDC(互聯網數據中心)固有的資源銷售優勢逐步被弱化,他們需要主動去應對這一顛覆性的變化。
“在未來的三年時間內,中國IDC將會完成云化的轉型,由資源型的主機托管業態轉型為服務型的云化業態。”這是華云數據副總裁曹潔在1月8日召開的第九屆IDC產業大典上拋出的觀點。而這一觀點建立在他對IDC行業長期的觀察之上。首先,機房資源的瓶頸正在一步步消除。截至目前,中國已經擁有400萬平方米的機房、100萬個機柜,物理主機托管產能超過1000萬臺。另一方面,基于按需自助服務、資源共享、快速可伸縮等云計算的基本特征,原本異常寶貴的帶寬資源也在云服務模式下變得更加靈活和可調配。
云服務模式在資源調用、服務交付等方面的諸多優勢讓眾多IDC躍躍欲試,希望通過搭建云服務的體系實現傳統IDC服務模式向云的轉型,這一進程也被稱作“IDC云化”。但對于習慣了進行資源銷售的IDC來說,向云的轉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經歷一番脫胎換骨的轉變。“在現階段,IDC運營者向云轉型的痛點首先就體現在對云服務的理解不足,云服務運營遠比IDC運營要復雜,很多草根的IDC老板們不知道怎樣做好云計算。”曹潔說。
但在另一方面,“IDC云化”又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曹潔強調,IDC如果不盡快展開云化行動,恐怕會面臨被淘汰的命運。“2015年很可能成為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在這一年沒有做好向云轉型準備的IDC企業,恐怕連變賣的機會都會失去。”他說。目前,在中國云服務市場,已經云集了包含大型互聯網企業、知名國際企業、新創企業以及部分IDC在內的眾多競爭者。曹潔預計,業務增長低于復合增長率40%的IDC企業正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巨大風險,而留給IDC運營者的時間窗口只有三年左右的時間。
與巨大的產業挑戰同期攜手而至的還有快速膨脹的市場空間。曹潔表示,按照現有的IDC機房規模估算,云化之后的云計算數據中心中僅云主機的年產值即可達到5000億元,是目前IDC年產值的17倍。而要達到這樣的市場規模,預計需要5年的時間。因此,向云轉型不僅僅是傳統IDC打開未來生存空間的有力途徑,更是IDC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每一個有價值的云計算客戶都是IDC企業在未來的衣食父母。而在IDC云化的時代,IDC企業應該重點關注品牌、目標市場的營銷模式、對客戶的服務模式,以及基于產業鏈的合作策略。”曹潔說。
那么,什么才是傳統IDC企業向云轉型的合理路徑呢?之前有些IDC嘗試自建的道路,也有些IDC希望為云服務商做代理,但是效果都不盡如人意。對此曹潔強調,IDC長期以來的優勢都集中在對資源的整合能力、服務運維等方面,并且擁有一定程度的用戶粘性,但是云計算的本質是服務交付的過程,在服務運營方面,傳統IDC與云服務商相比并不占據優勢。
“合作是IDC企業實現云化的重要方向,同時也是其在三年窗口期實現效果最大化的合理選擇。”曹潔說。他認為,通過與云服務商合作,IDC可以獲得更加適合中國IDC服務模式轉變得云計算服務解決方案,而基于這些解決方案,IDC可以充分發揮資源整合、品牌營銷的優勢,并且迅速建立高水平運維的云計算服務體系。
曹潔所在華云數據正是目前IDC云化進程的重要推動者。由于自身具備多年運營IDC的經驗,加上在云計算系統建設領域的深度積累,華云數據已經針對中國IDC云化歸納出13種具體的場景,并配備了專門的解決方案,例如主機租用場景、低端服務器托管轉云、中高端服務器托管轉云等。
目前,華云數據幫助IDC企業實現云化的主流模式包括渠道分銷模式、共建包銷模式和包銷定制模式三種。其中,渠道分銷模式可以看作是IDC云化的入門模式,其實現門檻低,可以利用華云數據目前分布于國內外的20多個云計算節點,先從渠道合作試水,并且保留IDC自己的服務品牌,華云數據則負責提供OEM云計算產品的提供與運維服務;
共建包銷模式則主要針對具有資源和市場優勢的IDC企業,IDC企業出機房資源,并且進行原有的IDC平臺運維,華云數據提供云計算系統與產品,并且負責云計算系統的維護,雙方合作開發和服務細分市場;
包銷定制模式則由IDC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確定產品的特性和產品批量,并且擁有自有品牌和最終客戶,華云數據負責按照雙方約定的產品特性和批量進行供貨。曹潔透露,現階段,圍繞這三種模式,華云數據在不同規模的IDC均取得了多個IDC云化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