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小型IDC廠商轉型到云計算領域,華云數據已經在云計算領域成為B.A.T.及亞馬遜和微軟在中國的有力競爭者。
在9月16日的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郁珉第二次參加全球云計算大會(Cloud Connect China)。他目前擔任云計算公司華云數據的首席戰略官,也在這次大會上發布了華云數據的新產品PaaS Plus。
這是華云數據繼去年首次推出云計算運營型平臺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之后進行的一次產品升級。而在緊鑼密鼓推出新產品的同時,郁珉也注意到今年包括萬國數據、VMware、微軟、亞馬遜等在內的所有公司均公開發布了云戰略。
這明確預示了互聯網未來的發展方向。今年是云計算產業爆發的一年。自年初以來,幾家主要的云計算公司先后獲得大筆的融資。1月,青云拿到了2000萬美元;6月,UCloud和華云數據都獲得了5000萬美元的融資。
華云數據的創始人許廣彬對此感到十分興奮。在對外介紹和討論業務時,他常常不自覺地強調華云數據作為“中國第一個開發商用云計算技術平臺”的廠商身份。現在,他知道云計算正在迎來最好的時代。
許廣彬占領了先機。
2007年,許廣彬經營了4年、收入過億的IDC(數據中心)公司藍芒首次出現產品毛利率下降。他意識到IDC產業已經產生逐漸沒落的跡象。2008年,許廣彬將藍芒的IDC業務以6000萬元人民幣全數賣給了北京世紀互聯公司,并迅速調整了業務方向,進入云計算領域,將公司改名為“華云數據”。
整個云計算產業在當時的中國市場上還是零基礎。許廣彬決定花費兩年的時間獨立研發云計算的關鍵技術,并最終于2009年發布了第一個商用的云計算自主知識產權平臺。
在2007年運營云計算業務十分困難。許廣彬在一次向某家游戲公司的采購負責人介紹云計算技術時向對方解釋:“如果把游戲放在云計算上面,運營成本會降低30%到50%,效率可能會提高兩倍。”但他很快就得到了答復:“你不要來騙我。”
但擁有多年IDC經營經驗的許廣彬很清楚,“云計算是當今通信領域唯一會對過去的IDC生意產生顛覆性作用的技術。”
“IDC是一個高能耗的產品。”他解釋說,“中國有很多服務器、個人電腦,但計算輸出能力非常弱。你的電腦從來沒存滿過東西,大量的存儲設備利用率也普遍只能達到3%至5%。這是一種能源浪費,也是一種可以積極利用起來的資源。”
許廣彬并不打算直接引進美國先進的云計算技術。“中國人有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思考方式,照搬過來的東西是行不通的,”許廣彬明白直接引進的方式并不會在銷售上給華云帶來多少可觀的業績,“中國人喜歡用買的,不喜歡用租的。”
“但你要讓對方覺得,即便云計算的服務是租來的,這個東西也是屬于你的。”許廣彬說。
一方面是開發針對大眾銷售的標準化云計算產品,另一方面,許廣彬決定針對大客戶提供云計算業務的定制化服務。他希望通過向中國銀聯、人人貸等大客戶提供定制化服務來建立標桿性的產品。
“現在很多廠商都是坐在辦公室里開發東西,最后很容易變成用戶被迫去使用那些用起來可能不太順手的產品,”許廣彬意識到對于云計算這樣的新興產業來說,強迫用戶使用一個產品并不會有利于整個云計算格局的變大。許廣彬決定根據客戶的需要去具體地開發不一樣的產品,“他們需要什么,我們就生產什么。”
許廣彬要求公司里的每一名高管每個月至少登門拜訪客戶一次,根據對方提出的功能要求而有針對性地開發產品。“具體需要哪些功能”和“什么樣的云計算更符合理想的使用效果”是高管普遍會詢問的問題。
“以前是買資產、買服務器、買車,現在變成了服務,你要買的不是資產,而是資產給你帶來的服務。”許廣彬說。在用戶付費之后,華云數據還會負責幫助用戶解決后續可能出現的使用問題。“有很多東西是客戶意識不到的,因為他往往是不專業的,無法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排查。”
互聯網金融公司好貸網是華云最近拿下的一個大單子。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一家基于第三方獨立貸款的搜索引擎,好貸網的用戶分布在全國各地。但在東北地區的某些地方,用戶訪問好貸網的速度非常慢,在網上下單和操控的體驗并不好。華云一旦監控到這種現象就會主動去進行調優,讓這部分用戶的訪問速度變快。“我們本質上的工作是幫助好貸網這樣的客戶提高用戶的訪問質量和到達率。”許廣彬說。
“客戶的客戶”是華云數據關注的重點。許廣彬很清楚,只有客戶的客戶對產品的使用體驗好,華云的客戶才會有利可圖,而客戶才會繼續向華云付費。
許廣彬相信互聯網的未來是屬于云計算的—每戶家庭可能不再擁有一臺電腦,而是通過一部手機、一臺電視就能連接互聯網,從云端去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你需要的可能只是顯示器和遙控器。
但在過去近10年中,互聯網行業普遍提及的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件發展得并不理想,而原因就在于云計算技術不夠發達。“四川省某一個鄉鎮政府需要用一套軟件,北京的軟件廠商就很難去幫助他部署應用。因為購買服務器需要耗時15天,而安裝和設置交互的時間則需要5至7天。對于客戶來說,這是對時間的浪費。”許廣彬說。
華云數據去年推出的PaaS平臺則正是針對SaaS的缺陷,開發了銷售結算、管理支持和安全合規等功能,幫助SaaS實現云化。這些軟件開發者不需要更改任何代碼,PaaS就可以把軟件中的應用遷到云端,把過去20天的應用安裝時間大大縮短。現在華云數據對一個鄉鎮企業提出建立一套財務系統或OA系統的要求,只需要兩分鐘就可以完成所有的部署。
PaaS及最近升級的PaaS Plus是國內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諸多公司所不具備的技術。這也是華云數據目前在云計算行業當中所具備的核心競爭力。
一個已經明確的事實是,外資IT公司正在不可扭轉地失勢。今年上半年包括“去IEO”在內的國家信息安全政策的出臺,讓外資公司難以獲取數據存儲業務的經營牌照。IBM這樣的公司只好轉而開始積極尋求與華云數據等本土云計算廠商合作。這意味著當下云計算產業的大環境正在讓本土公司獲得優勢,過去依賴“IOE”的銀行、金融公司等大客戶正在為它們騰出市場空間。
在過去的7年中,許廣彬花費了大量的力氣去拓展數據中心的規模。國內大大小小的IDC公司超過1200多家,這些IDC公司的的生存模式都是從運營商采購IDC資源,再賣給客戶,自身的毛利并不高。華云數據現在已經是1000多家IDC公司的代理商。除了幫助中小型IDC公司轉型到云計算領域,華云數據也形成了自己龐大的服務器集群。
目前,華云數據已經在國內15個城市擁有20個數據中心,這意味著華云同時運營著上萬臺服務器。而這個數字也幾乎是除華云之外的云計算公司的資源總和。
“我們因此成為了一個基于全國部署的分布式的云計算平臺。”許廣彬從一開始就計劃打通聯通、移動、電信、校園網、東方有線等“所有你能想到的網絡供應商”,這對于實現每家與每家之間的互聯訪問體驗效果至關重要,“云計算不是你有一個很大的數據中心就可以提供服務的。”現在,許廣彬認為打通和全面覆蓋各大網絡系統成為了華云數據相比于其他云計算公司的優勢。
建設數據中心是一個復雜且耗費時間的過程。在選擇數據中心的地點時,需要提前對當地的網絡系統、覆蓋能力、電力水平進行實地調研。距離機場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一方面是考慮到設備安置的便利程度,另一方面則是太近可能造成的危險。另外,數據中心所在位置是否常常遭到臺風和海嘯等自然災害的破壞也必須納入考量。
“因為具備早期的積累,華云目前的數據中心規模已經難以被趕超。”許廣彬說。今年上半年,華云在香港和美國分別建立了自己的數據中心。年底之前,韓國和日本的數據中心也會相應建設完畢。
盡管云計算的應用越來越普及,眾多IT公司也想從中分得一杯羹,但許多關鍵的技術始終處于探索階段。丟失客戶數據在行業中是一個常見的現象,不論是亞馬遜還是微軟等大公司都在這個環節發生過差錯。華云同樣在遭遇著各種技術難題的挑戰。
2013年,華云深圳數據中心的一個節點在存儲方面出現問題,“一旦處理失敗,就意味著成千上萬個客戶的數據會因此丟失。華云的發展甚至可能會因此停滯。”許廣彬說。
此后的1個月,許廣彬帶領技術和運維人員幾乎每天加班到凌晨3點對出錯的環節進行技術攻關。最后問題得到了解決,但這樣的技術難題對華云這樣的創業型企業來說是致命危機,而這樣的危機則在過去的5年中頻繁發生。不過,對技術的迅速反應也讓華云保持了從未丟失過客戶數據的記錄。
截至今年8月,華云數據的用戶總數已經超過10萬。而騰訊在云端業務上的客戶才剛過1萬。華云因此在業內與B.A.T。齊名,并獲得了一個新的封號—“BATH”。華云正是其中的“H”。
隨著客戶規模的增長,華云也正在以云計算產業中難以被趕超的速度擴張。員工規模從過去的100多人發展到目前的近300人,而如果把并購所獲得的公司一并算上,整體員工人數已經超過500人。
積極展開并購活動是許廣彬建立理想商業模式的一個重要手段。“我想要建設一條類似高速公路的東西,這條高速公路上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車輛在上面跑。”而他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對那些銷售和資金能力不佳、但產品團隊出色的IDC公司,或產品不夠好但銷售能力強大的公司進行收購,“我把收購來的好的產品放到云端,讓更多的用戶使用,再把好的產品給收購來的銷售團隊進行銷售,通過這種方法來幫助華云進行快速擴張。
飛速擴張讓華云數據面對著旗下公司能否有效整合的問題。今年年初,許廣彬為華云數據引進了兩名擁有豐富經驗的業內資深人士擔任首席財務官和運營副總裁。”100名員工規模的公司可能更需要創始人,但500人的公司就需要更規范化的管理。“許廣彬說。
今年華云數據的收入規模已經超過4億元。在管理走上軌道之后,許廣彬把下一步的目標瞄準了頗具市場潛力的金融云和醫療云領域,搶在其他云計算公司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