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是從集群技術發展而來,云計算將任務分割成多個進程在多臺服務器上并行計算,然后得到結果,云計算可以使用廉價的PC服務器 ,也可以管理大數據量與大集群,關鍵技術在于能夠對云內的基礎設施進行動態按需分配與管理。云計算不只是計算等計算機概念,還有運營服務等概念。它是分布式計算、并行計算和網格計算的發展,或者說是這些概念的商業實現。云計算不但包括分布式計算還包括分布式存儲和分布式緩存。分布式存儲又包括分布式文件存儲和分布式數據存儲。顯然,云計算是一個技術集合體,最終實現體現到服務上,向外提供一種計算服務。云計算可以將數據中心的計算資源通過網絡充分利用起來,大大提升設備使用率,通過網絡可以集中實現超級強大的計算資源池,以資源池的方式對外提供各種服務。不過,信息技術世界豐富多彩,也使得云計算無法面面俱到,在某些應用場景下存在使用限制,這就催生了其它一些新的計算技術。
邊緣計算
邊緣計算并非是一個新鮮詞。AKAMAI在2003年就與IBM合作“邊緣計算”。AKAMAI在內部的學習項目中曾提出“邊緣計算”的目的和解決問題,并通過AKAMAI與IBM在其WebSphere上提供基于邊緣計算服務。不過,當時邊緣計算還是被云計算的風頭掩蓋過了,當時邊緣計算并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關注。直到2016年,邊緣計算一下子火了,這緣于物聯網的火熱,尤其是智能家居的火熱。要知道云計算主要聚焦非實時、長周期數據分析,能夠在周期性維護、業務決策支持等領域發揮專長,云計算通過大數據分析優化輸出的業務規則也可以下發到邊緣側。而邊緣計算則根據新的業務規則進行業務執行的優化處理,邊緣計算聚焦實時、短周期數據的分析,能更好地支撐本地業務的實時智能化處理與執行,邊緣計算既靠近執行單元,更是云端所需高價值數據的采集單元,可以更好地支撐云端應用的大數據分析。這樣,邊緣計算可以作為云計算技術的補充,在物聯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邊緣計算通過數據分析處理,實現物與物之間傳感、交互控制。讓數據不用再傳到遙遠的云端,在邊緣就能解決
霧計算
霧計算的概念由思科首創,云計算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而霧計算則接近地面,與你我同在,更接地氣。霧計算沒有強力的計算能力,只有一些弱的、零散的計算設備。霧計算中數據處理和應用程序都集中在網絡邊緣設備中,而不是幾乎全部保存在云中,這使得霧計算成了云計算很好的補充。霧計算不僅在邊緣網絡,也可以拓展到核心網絡,整個數據中心的網絡組件都可以作為霧計算基礎設施,霧計算可以將基于云的服務例如IaaS、PaaS,、SaaS等等,拓展到網絡邊緣,這個邊緣計算是不同的。霧計算雖然更靠近用戶設備,但是和云計算一樣,仍然是網絡設備為主角,而邊緣計算是計算設備自身為主角,兩者面對的主要對象是不同的。不管怎樣,霧計算和邊緣計算根本都是為了實現小而美的區域計算。
區塊鏈
說到區域計算,就不能不再提下區塊鏈,這恐怕是當前最新的計算技術了。區塊鏈是一種新型去中心化協議,是由節點參與的分布式數據庫系統。相比于傳統的云計算基礎設施,區塊鏈云可以稱得上是“瘦云”。是一種更適合運行的智能合約程序,我們可以將智能合約理解為運行于區塊鏈中“虛擬機”上的商業邏輯。去年,谷歌曾在一個網絡架構會議上,提出3.0版本的云計算(1.0的云計算是虛擬機時代,2.0是公有云時代,只要把軟件裝上去就可以,不用管云在什么地方)是無服務器計算,也就是部署應用時,根本不用關心服務器,腦子里沒有這個概念,3.0版本的云計算就是區塊鏈時代的到來。區塊鏈技術雖然被提出不久,但發展飛快。在菜鳥網絡、招商銀行等系統中已經開始部署了區塊鏈技術,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客戶采用它。
邊緣計算、霧計算、區塊鏈技術都是后云計算時代里的熱門技術,這些有個共同的特點,與云計算截然相反,都是不再強調集中的分布式網絡計算(云計算專屬的技術)的概念。不過,這些技術并不是為了取代云計算,而是作為云計算的有效補充,用在那些計算量不大,距離用戶最近的地方。不可否認,在未來技術發展中,它們都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使得云計算可以更好地為人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