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通過云計算實現提供服務可以按需所取,要從多角度對數據中心資源進行整合和管理。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將數據中心所有資源能抽象化出來,就是可利用云計算虛擬化技術,將各種物理硬件資源虛擬化并統一管理,比如CPU資源,比如一個數據中心資源池包含有500臺服務器,那可能是有4000個CPU資源,通過虛擬化技術將這些資源集合起來。同樣還有存儲資源、網絡資源等等。其次,要對這些資源統一管理,實現對資源池資源的調度,云計算負責資源的管理和任務管理、用戶管理等等。否則這些資源就是孤立的,要統一管理,統一分配。第三,云計算的資源和水電資源還有一點不同,就是水電我們用了之后,實際資源就減少了,而云計算資源如果一個用戶使用完后,及時進行釋放,那么其它用戶依然可以繼續使用這些資源,資源具有復用性,實際并不會減少。這時就需要對大量的動態資源進行管理,哪些資源釋放出來可以重新放回資源池,哪些資源會被再次使用,云計算要掌控到資源池內所有資源的實時、準確的動態信息,對資源的使用和負載情況有詳細的了解,如此才能讓資源有效利用起來。最后,云計算的使用要簡單方便,就像打開水龍頭就流出水來,打開電燈開關,電燈就點亮開始工作一樣方便。用戶只需要向云計算服務提供商提供自己需要的資源,比如100M帶寬,10個1G主頻的CPU計算資源,幾秒鐘之內就可以得到回應,獲得這些資源,然后后臺開始計算時間,并計算使用費用。用戶完全不需要關心服務提供商后臺是如何實現的,如何提供這些資源的,用戶只要使用這些資源就可以。當用戶不再使用這些資源時,直接釋放即可停止付費,如果用戶需要繼續申請到更多的資源,依然是直接向服務商輸入需求資源數量,直接獲取。
所謂彈性是指使用云計算系統中各類資源時的自由伸縮性,是云計算技術中公認的從資源利用角度最重要的特點之一。顧名思義,彈性的主要特征是可大可小、可增可減的利用計算資源。彈性分配的主要目的是用戶在使用云計算資源時,不必擔心資源的過渡供給導致額外使用開銷,也不必擔心資源的供給不足導致應用程序不能很好運行和滿足客戶需要,所有資源將以自適應伸縮方式來提供。舉個簡單例子,比如一個企業決定采購2年發展要求的基礎設施,每年的利用率都存在不足,但是買來的基礎設施卻沒辦法退,只能閑置等著貶值,要知道電子設備的貶值速度很快的,幾乎三年設備就要被淘汰掉了,這樣企業的投入成本很高;還有像12306網站、淘寶網等在節假日時,業務訪問量突然出現爆發性增長,短時間需要幾倍于當前資源的數量才能應對,如果提前采購部署上這些設備資源,又在平時更多的時間會被閑置,造成極大浪費。這樣,云計算的彈性服務就可以很好地解決問題,用戶可以根據需要實時申請資源,云計算服務根據任務負載和用戶請求的大小來彈性地調整資源的配置。彈性分配還有另一方面的體現,就是分配速度。現在,不少云平臺服務廠商可以提供“秒級響應”和“秒級計費”等等,用戶獲取資源的速度可以從幾分鐘減少到幾秒鐘,用戶使用資源的計費粒度從小時級別縮小到了秒的級別,真正做到這樣的彈性分配是非常難的。比如要到雙11了,淘寶網要多申請比平時高出10倍的計算資源,很多情況下這個資源申請波動可能還更大,這給云應用資源池的配置帶來很大難題,可能一下子就將云計算服務廠商累癱掉。所以,一方面云計算的資源池要足夠大,另一方面雖然提供服務的時間秒級完成,但在內部實現其實要求是平滑完成的,對云計算已經承載的資源應用不受影響,就算資源池不夠用,也不要借用已分配出去的資源,這時實時地回收已釋放的資源就非常重要,可以及時補充到資源池中。
云計算正加速成為一種新的IT資源提供方式,企業將更加專注于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擺脫維護IT底層信息技術的煩惱。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及物聯網等創新型應用在云計算基礎上的爆發性發展,云計算的紅利正在加速釋放。一時間,各種云服務撲面而來,尤其是公有云,很多互聯網企業和IT大廠都推出了自己的云服務,意圖在新的改革大潮中有所斬獲。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實現按需所取、彈性分配的云計算將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