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如果“云計算”概念早產生三四十年,根本不會引起人們的興趣,那時網速太慢了。即使到了二十年前,也不會有人考慮該技術,因為每次“回車” 或單擊鼠標都將花費巨額的通信費用,但隨著過去幾年全球網絡在不斷創新,網絡規模越來越大,網速也越來越高,這使得具備了讓“云計算”生根發芽的土壤,所以當有人在這時提出“云計算”,就非常符合時宜,高速和廣泛接入的網絡是“云計算”服務得以部署應用的前提。“云計算”最大的優勢就是節約成本,改變傳統IT信息系統的低效高耗的窘境。同時也可以提高靈活性、降低復雜性并提高附加價值,從而獲得更高投資回報。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所描述的“云計算”具有五個基本特征:按需自助服務、廣泛的網絡訪問、 資源池、快速伸縮、可測量的服務;還提出了“云計算”的三種服務模式:云軟件即服務(SaaS)、云平臺即服務(PaaS)、云基礎架構即服務(IaaS);還有四種部署模式:私有云、社區云、公共云和混合云,這些定義很多人一定不陌生,這些都是“云計算”的存在形式。五個特征對“云計算”進行了全方位的特點描述,加深人們對“云計算”的印象,看完之后有種“原來云計算長這樣啊”的感覺。
三種服務模式決定了“云計算”所提供的服務內容。SaaS提供的是軟件服務,訪問用戶不用購買軟件,也不必在自己的計算機上安裝軟件,只需通過網絡提供軟件時,使用瀏覽器訪問該軟件即可,這些軟件可以借助瘦客戶端界面,例如基于Web電子郵件的Web瀏覽器等,通過各種客戶端設備進行訪問。訪問用戶無需管理或控制如網絡、服務器、操作系統、存儲以及單獨的應用功能等底層的“云計算”基礎架構。PaaS平臺提供商負責托管已創建的服務,按月收取一定費用,這就降低了新公司進入此市場的價格門檻。理論上,內部IT部門還可使用PaaS平臺構建自定義應用。PaaS允許在“云計算”基礎架構上部署采用提供商支持的編程語言和工具,由用戶創建或者由外部創建的應用。用戶無需管理或控制如網絡、服務器操作系統或存儲等底層“云計算”基礎架構的控制或者管理,但需要控制已部署的應用,并有可能需要控制負責環境配置的托管應用。IaaS提供商將基礎架構容量作為服務提供。用戶可以獲得處理、存儲、網絡以及其它基本的計算資源,供用戶部署和運行任意的軟件,其中包括操作系統和應用。用戶無需管理或控制底層云基礎架構,但需要控制操作系統、存儲、已部署的應用,并且可能需要對選擇的網絡組件(如主機防火墻等)進行有限控制。
無論是三種中的哪種類型的“云計算”提供模式,都可以按照覆蓋范圍進行劃分,就形成了私有云、社區云、公共云和混合云四種部署模式。“私有云”僅用于企業內部云基礎架構,位于本站內,也可位于本站外,由企業或第三方自身管理;“社區云”由多家企業共享,可支持有共同需求的特定社區(如有共同的任務、安全需求、政策、合規性要求等);“公共云”可供一般公眾使用或者大型的行業集團使用,歸出售云服務的企業所有;“混合云”混合了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的云(如私有云、社區云或者公共云)這些不同類型云之間彼此獨立,但通過標準化的或專有的技術將彼此結合在一起,實現數據與應用的可移植性。表1列舉了幾種云之間的差別對比:
如今的“云計算”市場已經出現了多種類型的云,各大企業都在積極成立自己的“云計算”公司,都推出了“云計算”業務。比如國外公有云有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GAE等,國內公有云有阿里云、新浪SAE、騰訊云、百度云、青云等,而私有云也有紅帽、VMware、DELL、HP、IBM、恒天云等等,這些云平臺特點各有千秋,也有各自的發展路徑,分別滿足不同的客戶群,即使是同種類型的云,也可以提供差異化的服務。以往靠賣硬件設備吃遍天下的情況一去不復返了,硬件企業在謀求轉型,軟件企業在積極開拓,都希望在“云計算”的浪潮中,成為新巨頭企業,引領信息技術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