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模式符合經濟學規律,恰如其時地融合了地產概念,為互聯網技術創新回歸傳統IT提供了關鍵路徑,同時蘊含廣闊的市場空間。這些都持續帶熱著云計算市場。
私有云是當前大中型企業IT建設最重要的方向嗎?當然不是。云只是當前IT建設最熱門的手段。那最重要的方向是什么?是整合與共享。
其中,“整合”符合規模效益的經濟學規律。而“共享”,則符合專業分工的經濟學規律。更進一步來說,整合是手段,共享是目的。所有不符合經濟學規律的應用型科技都是“耍流氓”,所有符合這一規律的應用型科技都會被大中型企業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挨個試一把。
云的四大要素包括標準化、虛擬化、自動化和可視化。其中,“標準化”需要整合管理規范、技術規范和建設規范,以具備共享互通的前提;“虛擬化”需要整合軟硬件設備以建設共享資源池,為云的共享提供基礎;“自動化”需要整合管理流程才能發揮快速滿足業務需求、改善IT協作關系和節省成本的效果;而“可視化”需要整合監控前端,才能讓管理層了解IT現狀,讓用戶放心地共享信息。
因此,云完全符合整合與共享的經濟學規律,也符合大中型企業科技建設的方向。而這,是云計算市場如此火熱的第一個原因。
云這么熱的第二個原因是——地產。房地產可能是中國現階段最重要的“核心業務”,對包括IT在內、甚至大部分行業實際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云數據中心需要土地,土地是地產,而地產意味著什么,相信你懂的。地產行業的話語權已足以在國家政策制訂方面(例如國家十二五規劃)產生影響,并進一步影響行業管理政策的制定(例如銀行管理機構的十二五規劃),并最終形成對科技部門的大氣候。大氣候對,小氣候才能對。小氣候對,上馬新項目才能對。這是云計算市場持續升溫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互聯網的逆襲。原先IT的傳統技術走向是從傳統企業到互聯網。傳統企業延伸出來的技術(例如Linux),促進了互聯網的發展。而由于互聯網對技術的應用更為核心,更加貼近業務,互聯網的技術能力一日千里。漸漸地,互聯網從業者發現:“如果我可以游刃有余地管理超過100萬服務器的數據中心,為什么不可以把這些技術加以修改,用在1萬臺服務器都不到的數據中心呢?”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互聯網屌絲們的逆襲由此開始了。在這次逆襲中,我們可以發現,云計算的核心技術(例如Hadoop等)大都脫胎于互聯網公司;我們還可以發現,Google自行組裝的x86服務器(所謂“云服務器)被用戶瘋狂研究。同時,我們還注意到,技術能力最強(當然是之一)的某軟件供應商在這幾年改造其最核心的云計算管理軟件時,從架構到核心代碼,全線放棄原先被用戶大規模部署(沒有之一)的產品,直接改用來自互聯網的某技術。這種逆襲,既直接造成云擁有了更多的參與者,更導致云持續升級的技術來源更廣泛、更持久。
第四,云的想象空間巨大。由于云涉及面很廣,各大IT供應商都有的談,也有的賺。從應用軟件供應商到硬件供應商,從咨詢服務商到系統集成商,各有各的玩法,各有各的利益,也各有各的價值。尤其是,“云計算”的主題詞是“計算”二字,計算靠的是服務器,而服務器是數據中心采購額最大的設備門類。人多,力量自然就大。
于是,云,真的熱了。
此外,還想說點題外的話。如果我們理解了這一脈絡,再去分析下個IT熱點——大數據,就有跡可尋了。大數據要產生效益,首先是要有足夠大的原始數據,而原始數據要整合才會形成。換句話說,整合仍是第一步。因此,雖然核心技術——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沒有大規模突破,但大數據仍會是下一步熱點。另外,“云計算”的主題詞是“計算”,物理載體是服務器,中國最大的硬件生意;“大數據”的主題詞是“數據”,物理載體是存儲,中國第二大的硬件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