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不要以為大陸企業會炒云計算概念,別的地方沒聲音。事實上這一概念在臺灣地區的落地進程更快。
看看筆記本代工廠廣達和仁寶就知道。因遭iPad沖擊,它們開始轉向生產云計算相關設備,尤其是服務器、平板。
巴克萊分析師科克·楊說,隨著谷歌和亞馬遜等云計算企業訂單增加,廣達云計算業務營收今年同比或增80%。
它們的轉向也是臺灣諸多IT企業的縮影。坐落在“中華電信”大安區IDC大樓的“云谷”,已成“練兵場”。
云谷與北京亦莊寬帶資本云計算基地類似。田溯寧在北京創立后,他的朋友趨勢董事長張明正、“中華電信”董事長呂學錦也有類似考慮。今年3月,兩人聯手臺灣云端協會牽頭成立“云谷”。
目前,云谷已吸引英業達、華碩、緯創等30多家廠商。張明正說,希望華人能借此打破Wintel聯盟壟斷局面。
云谷現在更像臺灣云端軟硬件產品的展館。未來兩年,它將孵化、培育、輸出產業鏈,爭取國際訂單。
當然它們已小有斬獲。趨勢部分云產品去年底已參與陜西省“政務云”、上海浦東軟件開發區“IT云”、廣東移動云雙資源池等。
臺灣云計算產業有先天優勢,即強大的IT代工業。趨勢中華區執行副總裁張偉欽說,臺灣可利用硬件優勢,擴展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領域競爭力,同時整合軟件、電信、服務等,形成綜合優勢。
張偉欽強調,與大陸需求不同,臺灣云計算以國際化市場為主。云谷剛成立,日本電信運營商、美銀美林率領的投資團體便到訪探討合作。
臺灣資策會MIC預估,2014年,臺灣云端運算市場規模將達412億元新臺幣。
但臺灣云計算背后藏有問題。臺灣《經濟日報》此前社論稱,臺灣有條件成為亞洲乃至世界云端樞紐,但Wimax受挫、3G塞車、4G服務執照尚無規劃,云谷不排除擱淺。同時,寬帶網因缺乏競爭,帶寬和價格居高不下,也制約著云谷未來。此外,臺灣云端產業管理機關不明、“法源”不清,都是臺灣發展云計算要消除的“烏云”。
宏碁董事長王振堂就有些謹慎。提到本月谷歌3億美元的云計算數據中心落地臺灣,他表示,不要以為吸引國際大廠來建數據中心就是發展云端,事實上這對產業沒幫助,賺不到錢,只會耗電,污染環境。之前宏碁自己深受其害。
他呼吁臺灣應建立以云計算為基礎的整體應用,建議全力推動App 應用程序。因為,相比傳統文化創新,移動上網創新成本僅1%,受益人口卻是100倍、1萬倍,商業回報可能是成本的1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