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計算更不能等同于建設數據中心。現在一講到“云”,人們就著手規劃用地、建設云計算科技園區,然后宣布將配備若干計算、存儲和網絡硬件設備 ]
云計算被稱為全球范圍內最值得期待的技術革命,而云計算之所以在全球范圍內帶來普遍的關注,是因為它所標志的,不只是一項新技術,還是因技術而引發的整個產業的一次變革,將決定國家的競爭力。
經過多年的積淀和持續的探索,云計算開始成為全球信息產業發展的主流,這是行業變革水到渠成的結果。新興的移動互聯網技術、不斷提高的計算能力,以及快速普及的數字化通訊推動產業變革并催生新的商業模式,重塑著經濟發展和商業競爭的格局。
云計算成為主流共識
云計算能夠成為IT 創新實踐的主流要歸功于如下三方面的因素:
首先,過去十幾年來,技術的進步讓大規模、集中化計算的構想漸漸化為現實—— CPU、GPU 的多核進化及虛擬化技術的日趨完善,為信息系統的高性能和低功耗找到了重要的突破點;更大的互聯網帶寬則使實時的、多元的、復雜的計算應用成為可能;海量存儲、數據挖掘、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也帶來了更快捷、更精確、更人本化的互聯網服務。
其次,我說,云計算是被逼出來的。隨著數據越來越多、軟件越來越復雜、終端越來越多樣、計算量越來越大,服務器和PC 客戶端已經不能滿足用戶需求,云計算應運而生,海量數據成新的生產要素。在未來的5~10 年,數據大爆炸仍將持續。據統計,到2015 年就將有250 億臺聯網的設備,包括智能電表、智能汽車、智能建筑、智能電視、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移動健康監測設備和傳統PC。因此, 產業必須依靠云計算才能發展下去。
其三,新商業模式的涌現,讓個人和企業用戶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趨勢和可能。多年前我曾指出,“服務化”將成為軟件產業的一個趨勢,現在看來,這個趨勢無疑更加明顯。軟件不再只是封裝(或預裝)好的“商品”,還可以通過在線服務、隨需租用、附帶廣告的免費版本等多種多樣的形式來獲取。此外, P2P 資源分享、視頻點播、信息搜索、LBS(基于位置的服務),這些都是傳統軟件不易實現的功能,必須依賴“云”之上的大規模計算資源。
借助大規模數據中心,云計算將提供無限的計算資源、存儲容量和處理能力,可以幫助解決全球各地醫療、環境、能源、科研等諸多領域的重大難題,同時也會帶來技術架構、商業模式和產業格局的重大轉變。
云計算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神經中樞,一些發達國家和跨國企業已經投入巨資,積極部署云計算的基礎架構、操作系統、應用平臺,以及開發大量的應用和服務。目前中國政府對云計算高度重視,這非常具有遠見。我認為,在推動云計算發展過程中,還需把握核心特征,厘清概念,避免認識誤區。
云計算的三個特征
首先,云計算是為了化繁為簡。即把復雜的技術、架構、平臺“內化”在云中,更多地從最終用戶角度進行設計、開發與部署,把便捷、友好、人性化的應用和云體驗帶給最終用戶。
其二,云計算的核心是數據、軟件和服務, 而不僅僅是硬件和數據中心,云計算更不能等同于建設數據中心?,F在一講到“云”,人們就著手規劃用地、建設云計算科技園區,然后宣布將配備若干計算、存儲和網絡硬件設備。
其三,未來不會在一夜之間實現。“云” 技術現在恰恰就處在這樣一種狀態:它確實是一個新的架構、整個信息產業發展的一個大方向。但是由于過分渲染和炒作,讓大眾感覺轉瞬間就會發生翻天覆地般的變革,其實并非如此。
邁向云的征程
從全球看,2011年是云計算產業“穩健”發展的一年。以美國為例,美國“云”的發展要比中國快很多,無論是政府公共服務、中小企業還是大企業,虛擬化和“云”化的程度都很高,過去幾年中,微軟、亞馬遜、蘋果、谷歌、Facebook和許多新公司(如Dropbox 和Zynga等)在“云”上已經推出了很多革命性的產品和服務,并逐步得到用戶的認可。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在中國卻還鮮見。
中國政府和企業同樣也對“云”有了更深的認識。在中國,很多IT 企業發布“云”戰略、推出“云”產品,運營商也開始部署基于“云” 的應用。對于中國IT 產業而言,云計算帶來的最大機會在于如何以人、數據和服務為中心, 發展出凌駕于云和端之上的社會化網絡平臺, 并推出涵蓋搜索、廣告、社交與商業的多元化應用。
對于身處ICT 行業中的個人而言,云實踐同樣帶來新的機會。由于云計算并不同于傳統的外包模式,所以云帶來的效率提升不僅體現在IT 的創新,也體現在招聘更多銷售、財務、生產及市場人員。今年3 月,IDC 新近的一項研究表明,云計算激發的IT 創新所帶來的新收入將在2015 年達到1.1 萬億美元, 并將在全球范圍內創造接近1400 萬個新工作崗位,其中僅在中國和印度就將創造680萬個就業機會。
中國云實踐的挑戰
中國云實踐的普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四個挑戰是我們必須面對的。
第一是要解決“誰來建設云基礎設施”的問題——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近年來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但總體上,絕大多數中國企業目前還缺少足夠的資源和實力去建立大型的云計算平臺。這是由于云計算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長時間的資源部署和持續的更新維護,國內中小企業普遍不具備這樣的資源、實力和戰略。大型國企普遍缺乏靈活的機制和創新的動力。
第二是怎樣確保云計算平臺的可靠性與安全性。用戶固然可以不必知道自己的數據被存儲在哪個地方的服務器里,但卻十分關注這些“數字資產”是否會丟失、損壞甚至是被竊取。
第三是如何實現云平臺的可跨越性、數據格式與標準的統一性、信息和應用的可移植性。
第四是云計算基礎架構部署帶來的挑戰。一個大型數據中心需要上百萬臺高性能服務器,這就對構建這種大規模數據中心的地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至少需要在各種自然災害發生幾率較小并且有著穩定可靠電力供應的區域。
針對這些挑戰,我的建議是:
一、建立政府和企業共同投入、遵循市場化規則運作的“云計算基金”,來扶持和幫助國內云計算產業盡快形成。政府的責任在于投資、評估和激勵,如提供種子基金、制定一些明確的政策傾斜與幫扶措施(如稅務層面的優惠),來吸引國內外企業投資和參與中國云計算產業,但無需對該基金以及隨之形成的產業做太多干預——也就是說,云計算基金的投資應當是開放的、國際化的、市場化運作的。
二、政府應鼓勵科研單位和國內企業積極參與國際云計算相關標準(特別是數據標準) 和規范的制定,謀求在該領域國際技術標準的主導者地位。然而在爭取主導權的同時,也要意識到,開放與合作更重要。所以在云計算標準研發的過程中,應確保數據互通是國際兼容的、跨廠商、跨平臺的,這樣才能確保中國不致成為云時代的信息孤島。
三、開始著手建設國家級數據中心——但同樣要尊重市場化規律。目前看來,最佳的方式是,政府可以委托大的電信運營商來建立這種規模極大的數據中心,但在此過程中要優先考慮節能減排,并采用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像風電、水電、太陽能)和最先進的綠色IT技術。這就如同修筑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政府和大企業負責物理平臺的建設及“行駛規則”的制定,而在修好的公路上跑什么車、拉什么物資則由中小企業根據市場需求決定。
四、支持和促進云計算領域的國際合作,鼓勵國內外學術機構、企業達成戰略伙伴關系,共享資源和商業機會。在嘗試介入甚至主導國際云計算標準制定的同時,也應允許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基于現有的、成熟的國際化云計算平臺,開發有競爭力的云應用和服務。(作者系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