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摩爾定律,IT產品兩年性能翻一倍,價格下降50%。也意味著,建成的云計算中心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很快就會貶值,唯一還有升值空間的可能是樓房和土地投入
“對國內正在興起的云計算熱潮,我保持靜觀的態度。”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幼平1月10日在接
受《第一財經日報》電話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云計算中心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如何將匯聚的信息資源通過實際應用分發出去,變成“及時雨”,給大眾和企業帶來真正的實惠,“我也急盼"化云為雨"的應用出爐,但現在還沒有。”
“既然云計算應用成熟的商業模式還在摸索中,大家就不應該一窩蜂搶著上。雖然國內云計算不能否定,但也不能肯定,我也在研究中。”李幼平說。
如果李幼平的表態尚算謹慎,那么最先在中國提出“云計算”概念的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和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亞勤,則一針見血指出了云計算熱潮背后的根本問題。
張亞勤在微博中寫道:“云計算的核心是"數據,軟件,服務",而不是IDC。多個地方政府投巨資圈地買服務器建數據中心,是新版本的房地產商業,云計算要以市場驅動,應用服務為導向,軟件為工具。”李開復用微博幽默地回復道:“云計算、"霧"聯網,成為兩大忽悠經費土地工具。”
以上的表態,似乎已不能阻止云計算熱潮在國內各省市持續發酵。
“云躍進”
1月7日,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在廣州市人大會議天河團分組討論會上透露,廣州將投入18億元來建設超級計算中心,現在正積極推進。與此同時,廣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也正式發布了《關于加快云計算產業發展的行動計劃(2011~2015年)》,簡稱“天云計劃”。
按照之前公布的信息,廣州“天云計劃”將實施一批云應用示范試點項目,電子政務、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城市管理等重點領域,都將示范帶動、以點帶面地建立云計算公共服務平臺。
相比之下,廣州的“天云計劃”還算是落后。2010年10月,工信部圈定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5個城市先行開展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隨后,國內就進入“云”涌時代,北京叫祥云,上海叫云海,深圳叫鯤云,重慶叫云端,杭州叫云超市,寧波叫星云,無錫叫云谷,蘇州叫彩云,哈爾濱叫云飛揚,惠州叫惠云,秦皇島叫數谷。
各地云計算的投資額和規劃土地面積,也似乎在攀比中水漲船高。
去年1月,河北省工信廳與IBM、潤澤科技公司共同宣布,在河北廊坊“潤澤國際信息港”建設亞洲最大的云計算中心,占地面積達134萬平方米,總投資額達98億元。去年4月,重慶的兩江新區開建“中國最大的云計算實驗區”兩江國際云計算中心,總投資400億元。僅十多天后,這個“最大”就被當地開建的另一工程趕超,江津區云計算產業基地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總投資達500億元。
一時間,“云躍進”也開始在更小的城市上演,河北的涿州、河南洛陽市宣布投資50億元建立云計算基地,還有新疆昌吉、內蒙古鄂爾多斯等均加入云計算建設的行列。《第一財經日報》從公開資料初步統計,已有31個城市在建或正在規劃云計算中心,至于投資額和占地面積已成為無法統計的數字。
而云計算投資熱潮的“錢景”,似乎只有賽迪顧問最新發布的《中國云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有些說明。賽迪顧問預計,到2012年,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606.78億元。“十二五”期間,我國云計算產業鏈規模可達7500億至1萬億元人民幣。有意思的是,賽迪顧問2011年初發布的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167億元,2012年約316億元。
中國現有云計算市場到底有多大,未來會有多大?就連參與云計算架構的廠家也是霧里看花。
建設熱情高漲
“一個月前,揚州招商局還力邀我們參與揚州云計算中心建設項目。”一位系統集成商負責人透露,其實不只是揚州,還有很多地方招商局都對自己公司發出了類似的邀請,但真正考查了解后發現,很多地方云計算中心項目只是其招商引資的噱頭,“云計算中心建成后,該如何賺錢、如何運營,很多地方政府都沒有想清楚。”
上述負責人指出,很多地方只是將云計算中心作為面子工程,為建而建,并沒有將云計算IT資產真正運營起來。當初承諾的政府信息平臺,也沒有真正轉移到云計算中心。
或許正基于此,有媒體在去年10月報道,于2010年5月18日破土動工廊坊潤澤國際信息港,在建的只有兩棟數據中心,大部分項目用地還只是正在生長的玉米地。本報試圖聯系該項目投資方——北京潤澤科技公司,了解項目進展,卻被告知公司不接受媒體采訪。
“保守估計,北京、深圳和重慶的云計算中心設備利用率最多也就25%左右。”中興通訊無線綜合方案總監田鋒表示,而這25%設備利用率的應用基本是虛擬機、虛擬軟件和公共存儲等初級云計算應用。
田鋒指出,目前怎么用云計算、云計算能產生多大社會價值,還處于學術討論和研究階段,真正在商業領域成功的模式也是鳳毛麟角。全球也只有谷歌、蘋果和亞馬遜等幾家少數企業在自己的領域,想清楚了云計算的某些應用,根本不具備大范圍推廣的可能性。而且,谷歌、蘋果和亞馬遜在云計算應用成功的核心,對外也是秘而不宣。
據介紹,如果企業要用云計算中心,不僅要求企業數據全部放在云計算中心,還要求企業核心主業運營、關鍵應用都要放在云計算中心。基于目前云計算和網絡環境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稍大型的企業都會選擇自己架構私有云。多家互聯網公司回復本報采訪時均表示,公司偏向自建私有云,用戶資料安全性更有保障。
“從這一點來看,國內各地推進云計算中心是有些冒進,實際的商業化過程中已遇到很多問題,而且無法解決。”田鋒說。
買賣工具熱
盡管如此,興建云計算中心的熱潮,還是讓“賣工具”的國際IT巨頭和國內系統集成商一直處于興奮狀況。因為,云計算中心建設,除了土建外,就是IT設備、電力和網絡建設等。
“云計算市場的確存在舊酒裝新瓶的現象。”深圳傲冠副總裁顏亦軍指出,無論是IBM、HP等國際大廠,還是國內IT系統集成商,都還是在計算自己銷售服務器、CPU等軟硬件產品的數量。軟硬件投資拉動,也是中國云計算熱潮的集中體現。
比如,藍汛與國內綜合電視節目制作中心星光影視園打造的新媒體計算中心,規劃的服務器數量就達到8萬個。一位上海的云計算業內人士表示,他曾經訪問過英特爾和AMD,這兩家目前一年在全球的服務器銷售是210萬臺,其中中國市場不會超過60萬臺,但僅僅重慶一地的目標就是要建成30萬臺服務器的云計算中心。
“現在是賣工具的熱,買工具的買來高級工具,雕刻的卻是一些初級產品,還不一定有人愿意要。”田鋒指出,按照摩爾定律,IT產品兩年性能翻一倍,價格下降50%。也意味著,建成的云計算中心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很快就會貶值,“唯一還有升值空間的可能是樓房和土地投入。”
或許數據更能說明上面的邏輯。云計算應用成熟的美國,在經歷了需求暴增期之后,數據中心的數量從過去1100個削減到現在的300個左右。高工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擁有58.8萬個數據中心,2011年新建的數據中心近6800個,其中還不包括各地正在規劃的云計算數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