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云計算只是一時風潮”之說是正確的,那么現在進行任何云計算實驗在未來都只是浪費投資而已。
但最后結果最有可能是介于傳統數據中心、私有云與公有云環境之間。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混合IT三角”。
CIO要做到如此只需掌握幾個基本原則,有些是十多年來的老規矩,有些則是云計算運算模式下可清楚看到的東西:
1. 從基礎設施中剝離有效負載(payload operation)
這個重點在于:云計算已經把傳統“服務器、網絡、存儲”這種運作角色扭轉為較為水平的“應用程序”與“基礎設施”區分方式。基礎設施業者會負責硬件部分(服務器、儲存裝置、交換機等),也就是機房、企業網絡的核心。他們也會負責軟件系統部分(監測/自動分配資源消耗,比如虛擬平臺與IT管理系統)。
應用管理員則比較專注在程序、數據,以及需要傳輸軟件功能至終端用戶或其他應用系統所需用到的連結性。這些人得負責挑選要在何處部署應用,以及部署后要如何運作。由于公有云系統不會允許用戶接觸到硬件部分,因此他們所規劃的流程就得避開對“硬件”的仰賴。
2.專注在應用程序,而非服務器
我在先前的文章提過,虛擬化與云計算已經迫使開發者與營運小組將“部署單位”從原本的服務器改至應用本身,這是關鍵的概念,因為你可在上述三個三角點管理應用程序。
虛擬化讓事情簡單許多,你可為單一應用、單一應用分割或服務建立多個VM影像。在此一階段,被操作的單位其實不是VM,而是那臺檔案系統,甚至是在VM內執行的應用程序。
因此,若你想把應用程序從內部的VMWare環境轉移至Xen-based的云計算供應商那里,你的挑戰只在于讓同樣的數據系統或是應用程序本身可執行于新的基礎設施即可。這對目前的IT部門是常態嗎?非也,但若能以此方式來思考,對于混合IT環境卻有十足的效益。
3. 所選擇的管理工具必須三個點都能使用
現在有許多管理軟件可讓你在虛擬機房、私有云、公有云中進行部署、管理、監控應用,盡量用吧。
目前云計算最令人擔心的議題就是“Lock-in”(被技術鎖死)。在云計算領域,被鎖死其實不太妙,萬一云計算供應商倒閉了,你的基礎建設也跟著沒了。要避開此一風險的方式之一就是選擇以應用程序為主(不然至少要VM-centric)的管理工具或服務,好讓你在萬一有狀況的時刻,可把數據或應用程序帶走,以備不時之需。
雖然云計算與虛擬平臺有很棒的可攜性,但若有管理環境可讓你設計可攜性的解決方案則是較佳的轉移策略。若這些工具或服務可以支援備援、數據同步,或災難規避則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