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布的《中國云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預計,到2012年,我國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606.78億元。“十二五”期間,我國云計算產業鏈規模可達7500億至1萬億元人民幣。如此誘人的發展前景,隨之而來的是各地云計算產業園建設熱情的高漲。
作為像水電煤這樣的公共服務,云計算帶來的是IT資源擁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好處毋庸置疑。國內領先的云計算方案和服務提供商浪潮集團高級副總裁袁誼生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形容云計算,“云計算像是從各單位自建鍋爐到集中供暖”。就像企業信息管理軟件推動了中國企業向現代企業轉變一樣,云計算在集團企業和電子政務中的應用,有助于解決目前信息化推進的瓶頸問題:即提供一條整合、互聯、共享數據的途徑。拿山東青島為例,青島正在探索云計算平臺和電子政務大一統的模式,各個部門的數據都匯集到云計算平臺上來,這就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打下了基礎。
但在另一方面,云計算建設還需要在方方面面進一步細化。目前各地的云計算建設,更像是大家都在蓋樓,但要想這些樓房都發揮作用,還要探討未來誰來租用和如何租賃。前者是指哪些應用可以移植到“云”上。目前“行業云”和“電子政務云”是云計算的突破口,但隨之而來的就是云計算的安全問題,為了使企業和政府部門能夠放心地提交核心數據,一方面應建立準入制度,明確云計算服務的標準和提供云計算服務企業的資質,另一方面在“云安全”上還應建立“安全分區”的概念,“就像是銀行的保險箱一樣,云廠商擁有銀行大門的鑰匙,用戶自己還有保險箱的鑰匙。”袁誼生表示。
而“如何租賃”,其實就涉及收費標準的建立,云計算提供的就是計算資源,因此云服務的提供也應探索一個以占用資源多少計費的公平合理的收費標準。所謂的占用資源包括使用的流量、占用的處理器和存儲空間等等,只有這些都明確下來,各個層次的云服務才能夠真正“落地”,進入實質性的推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