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無疑是云計算在中國突飛猛進的一年。這一年,業界對于云計算的態度從當初的“云里霧里”過渡到了“小步潛行”,確切的說,云計算在中國市場已經度過了最初的認知階段,許多國有企業和外資在華機構的IT系統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現了云的“雛形”。
這其中,來自政府的推動力量不可小覷。隨著云計算成為“十二五”規劃中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后,國內約有數十個城市先后推出了城市云計算產業發展規劃,并將云計算作為當地重要的發展產業之一,諸如“祥云”、“云海”、“西部云”乃至“天山云”等城市規劃代稱不絕于耳,眾多IT企業圍繞政府發展規劃也落地了諸多云解決方案,同時一系列云相關的衍生產業也逐漸形成。
盡管業界對于由政府主導建設的方式還存在許多爭議——國外云計算發展主要依靠企業拉動,政府部門僅充當“應用者”角色,這種以盈利為前提的企業力量將云計算快速推向了商業市場——但積極地一面在于,當本土IT企業不足以影響產業的時候,政府角色的及時加入確實為產業界帶來了信心,而“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模式也為更多的IT企業提供了發揮空間。
在2011年,總看那些已經落地或運行中的云項目方案,不難發現,私有云占去了大片江山。企業中所謂的云改造,事實上,多為數據中心內的私有資源池建設,通過服務器、存儲資源的虛擬化,達到IT資源的按需所取、重復利用的目的。
處于降低成本、節省IT資源的目的,企業嘗試私有云的初衷無可厚非。那么,作為云計算商業模式中較高層面的公有云是否也將迎來其市場時機?
IBM杰出工程師中國開發中心首席技術官兼新技術研發中心總經理毛新生告訴記者:“公有云的搭建需要找準切入點,那就是商業模式,云服務提供商只有找到了可盈利的商業模式后,才能得以長久生存和發展,從而配合整體產業生態系統的搭建。”
公有云業務“小步潛行”
現階段,國內市場對于公有云業務還處于小試牛刀的階段。在電信領域,各地運營商均推出了以云存儲、數據備份為核心業務的公共云服務,如上海電信就最早提出了“e云存儲”的業務概念;在互聯網領域,阿里巴巴推出的“阿里云”已經具備了提供公共服務的平臺能力,比如為浙大學生提供動漫作品的云渲染服務,而盛大集團的“盛大云”、騰訊的云服務等也都開始初露鋒芒。
“現階段的公有云業務模式,基本是利用了云化IT資源大規模、低成本、隨需隨取的特點,參考國外的云計算發展經驗,云業務的發展在經歷了基礎設施層和平臺層后,其業務模式將不斷向上發展,也就是逐漸向應用層和業務流程層傳遞。”IBM大中華區云計算事業部總經理王勝航如是說。
商業模式尚未成型
毛新生表示,云計算不是技術的革命,而是商業模式的變革,如果仔細察看云計算的發展脈絡,我們會發現,其實云計算中提及的技術過去都已存在如虛擬化、自動化等,云計算從本質上說,是IT系統對傳統的商業模式提出的挑戰。
也就是說,只有將云計算與企業的商業運作聯系到一起,其價值才能夠真正得以發揮,如果僅僅停留在降低成本、依靠硬件資源獲取利潤的層面,云的作用還沒有真正發揮出來。
在此方面,國外一些率先邁入云端的軟件企業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其中號稱SaaS領域先鋒企業的Salesforce近日就推出了社會營銷云服務,新服務為用戶提供了一個“智能”的操作面板,它能夠過濾并分析大量的社會數據,找出與公司最相關的信息,還允許用戶根據地區、人口、“情感”等因素將數據進行分類,其中的文本分析功能可以根據顧客的評價判斷出他們的真實想法。
國外經驗“水土不服”
盡管“營銷云”的推出源于新技術的收購,但Salesforce能夠巧妙地將傳統的“企業級營銷方式”轉化為應用服務,用戶通過網絡按需購買,由此也開辟了該領域的新商業模式。正如Salesforce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Marc Benioff所言:“如果你使用谷歌搜索、去亞馬遜買書、上eBay拍賣的話,那你就可以同樣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業務。”
與之相比,國內的云業務發展顯然還相對初級。這其中除了發展階段和起步時間的差異外,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地域性的差異。
地方移動數據部專家告訴記者:“國內市場IT成本部署遠比國外低得多,并非所有公司都安裝正版軟件,因此在線軟件服務在中國尚未真正推開;另外中小企業作為公有云的主要客戶,對價格的敏感度很高,如果不能夠提供真正低廉的IT基礎服務,難以打開市場大門。”
同時,該專家也補充表示,在這方面,運營商具備大規模的機房基礎資源、寬帶資源以及相關的設備服務資源,提供基于IaaS的云服務將具備很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