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首都圖書館,因為是工作日,讀者不多,偌大個圖書館顯得有點空曠。但六層的電子閱覽室里,卻早已坐得滿滿當當,就連等位的座椅也成了稀缺資源,有三四個讀者只好站著等候上機。
“圖書館里的數字資源非常系統、專業,檢索起來很方便。如果機位再多點兒就更好了。”一位等候上機的讀者說。
其實,在圖書館方面看來,為了讓數字資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不僅要在館里增加機位,還要大力開發建設數字圖書館。就是用現代化的網絡信息技術把圖書館的服務送到尋常百姓家,讓公眾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圖書館豐富、系統的知識和信息。
文化資源共享 打破地域限制
我國現有公共圖書館總量不足、服務資源偏少,與國際標準有明顯差距。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的《公共圖書館標準》規定,每5萬人擁有一座圖書館。國際圖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發展指南》規定,公共圖書館人均藏書量應達到1.5冊—2.5冊。而截至2009年,我國平均每46.8萬人才擁有一座公共圖書館,公共圖書館人均藏書量僅為0.44冊,均遠低于國際圖書聯合會的標準。在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國新看來,我國現有的2800多座公共圖書館未能擺脫“一個區一個圖書館、一個縣一個圖書館”的舊有模式,無法形成滿足公眾文化需求的服務體系。
在公共圖書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成為公眾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為數字圖書館的傳輸途徑和服務渠道。
記者在2011年中國圖書館年會的“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互動體驗區”看到,通過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等終端,用戶可以便捷地進入陜西省圖書館的中華連環畫數字閱覽室,瀏覽《哪吒鬧海》、《逼上梁山》等經典連環畫,可以身臨其境收看首都圖書館《明清家具裝飾紋樣》講座,還可以把國家圖書館的“艱難與輝煌——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館藏珍貴歷史文獻展”盡收囊中。
浪潮集團高級副總裁袁誼生這樣描述數字圖書館的未來:“數字圖書館就像銀行一樣,通過一張服務卡,不僅能到所有的銀行取款,還可以在家里、在車上用電腦、手機享受服務。”
現有資源不足 未能互聯互通
然而,對于數字圖書館來說,在任何時間、地點,使用簡便的數字化設備隨心所欲地提取信息,還只是一種美好的展望。重復建設、標準不一、資源不足成為阻礙數字圖書館發展的“攔路虎”。
據了解,我國在建的數字圖書館項目,除了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等國家項目,一些商業性數字圖書館群雄并起,而由各圖書館自行建設的數字圖書館數量更多。缺乏統一規劃、各自為戰,不可避免地產生重復建設的現象,而且各個數字圖書館所采用的標準各不相同,給資源共享帶來很多阻礙。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認為:“已有的標準規范大多數可操作性不強,而在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等關鍵領域缺乏普遍接受和廣泛應用的標準,又導致部分已建數字資源無法利用,甚至永久消失。”
此外,資源不足是數字圖書館面臨的又一個窘境。國家圖書館中文藏書有690萬冊之多,而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目前只收入了其中的26萬冊藏書,不及紙質藏書總量的4%。記者隨機打開了部分電子書,發現很多只能閱覽全書的前24頁,真正實現全文閱讀的并不多。沒有足夠的資源,再快速、便捷的通道也難以滿足公眾的需求。
技術不是難題 需要頂層設計
是否能夠用“云計算”技術解決數字圖書館發展遭遇的種種難題,成為2011年中國圖書館年會上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之一。
通過云計算技術,各個獨立數字圖書館的服務器將被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個大規模的“云”,由系統進行統一管理調度,實現資源和服務共享。專家學者認為,云計算技術在數字圖書館建設領域的應用,能有效避免重復建設,促進技術標準統一,而信息聚合度的提高,將使數字圖書館覆蓋范圍更廣、成本更低。周和平表示,未來的數字圖書館建設應當借助云計算技術,打造無所不在的數字圖書館之“云”。
在國外,云計算技術已經在圖書館服務中得到應用。2009年,總部位于美國的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OCLC)推出云計算服務——“Web級協作型圖書館管理服務”,將世界上一萬多個圖書館的館藏和服務連接起來,構成了一個全球圖書館知識庫,用戶只需通過一次檢索,就可以得到所有圖書館的信息。此項服務的推出,被認為是圖書館“云時代”到來的重要標志。
除了圖書館業內人士,眾多信息技術企業紛紛加入到數字圖書館建設的行列之中。2011年中國圖書館年會就吸引了浪潮、方正、英特爾、微軟、IBM等國內外IT公司的目光。袁誼生告訴記者,云計算技術應用于數字圖書館建設已經具備成熟的技術基礎,現在最關鍵的是要建立統一的資源加工、組織、保存、服務標準,這需要國家牽頭,由圖書館、企業一起參與制定,統籌協調,而不能各自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