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IDC與Gartner于上周四早晨雙雙推出各自最新的云計算及大數據發展趨勢預測及統計結果,有些結論堪稱大膽,而另一些則可能會淹沒在看官們的口水當中。以下就讓我們來聊聊這些機構的說法與實際看到的情況。
大數據領域
“大數據處理將在2012年成為一項‘必備’能力”(來自IDC)。由于目前這項技術還沒有獲得“必備”這么重要的地位,因此加以爭論也無甚意義。不過IDC在為支持其言論而舉出的推導過程中確實犯了幾個邏輯性錯誤。根據他們的說法,到2012年將出現2.43澤字節(即千萬億兆字節)的非結構化數據,但這種大數據所帶來的問題基本上只會反映在存儲機制上。圖片、視頻以及音樂文件是這部分數據中的主要內容,而且我認為我們在對這種大規模數據類型的分析方面始終沒能拿出什么有意義的進展。
“2012年可能會是充滿由大數據引發的合并及收購活動的一年”(來自IDC)。就這一觀點,我認為IDC的結論相當中肯。話雖這么說,我仍然不知道這些既然席卷而來的并購活動到底會在哪里出現。NoSQL數據庫供應商(例如red-hot 10gen)似乎會是這一風潮的先行者,因為這家企業一直在對不同公司的各類技術實行拿來主義;且目前只有甲骨文一家明確表示要下大力氣開發自有技術。在 Hadoop方面,Cloudera公司宣稱堅決不會出售該項目,而大多數為我們所重視的新興分析企業(也許Datameer不在此列)還太過稚嫩。
在一般分析領域,能夠瞬間出現在我們腦海中的潛在目標也就ParAccel、Infobright、Kognitio、Quantivo以及Attivio這幾家公司。
“到2015年,超過85%的財富500強企業將在大數據競爭中失去優勢”(來自Gartner)。哇哦!我認為這要看Gartner如何定義“優勢”這一概念了,而且我得強調,大多數財富五百強企業已經開始——至少是在實驗層面上——利用Hadoop在情緒分析及數據控制方面發揮作用,這不就是踏踏實實的競爭優勢么?不過Gartner在談到數據流處理速率以及數據處理及時性方面時,結論確實比較準確。如果企業在早期將注意力過多地放在大數據方面并投入過多資金,而沒有為未來準備更具前瞻性的方案,那么他們恐怕真的無法將大數據技術帶來的優勢完全轉化為實時決策的高效催化劑。
云計算領域
“(到2012年)80%的商業企業應用程序將被部署在云平臺中”(來自IDC)。80%這樣的數字相當之高,但在閱讀完整的報告之前,我們也無法確切認定這一結果是否準確。如果IDC將所謂“商業”類型定義為面向客戶的以及各類企業級應用程序,包括web啟動的在內,那80%的說法可能還真是很有道理。對于那些幾乎完全使用云平臺的新興企業而言,其應用程序云部署比例肯定還會更高。而剛剛著手進行非關鍵性應用程序或是無敏感信息應用程序(例如網站以及移動應用)的云部署工作的企業則必然對以云技術為基礎的其它方案更感興趣。
“2012年,Amazon Web服務(將)在接下來的十八個月中帶來超過十億美元的云服務業務盈收,谷歌企業商業服務則緊隨其后”(來自IDC)。我認為Amazon Web服務在今年年內就能達到這一目標。谷歌的同類套件則大概要到2013年才能如此成功。在谷歌方面,我還沒有發現他們如分析所說擁有類似Amazon 的“其它收益”產品線,但前者在今年第三季度已經交出了3.83億美元的優秀營收答卷,其中包括GoogleApp以及App Engine的盈利。
“IDC預計一波合并與收購(簡稱M&A)的浪潮將大規模出現。”沒錯,這種說法可能會成真,因為SaaS(即軟件即服務)企業將在接下來的一年中表現出比PaaS(即平臺即服務)廠商更良好的吸引力。鑒于微軟在Windows Azure方面所遭遇的艱難困苦,我認為不會有很多大型供應商有大力進軍此領域的意圖。一項來自IDC的預測頗為有趣:微軟將通過收購Netflix來充實自身的應用程序市場。
“到2016年,40%的企業將把獨立安全測試當作采用任何類型云服務的先決條件”。這種說法比較靠譜。根據Gartner的建議,只有第三方提供的認證機制是不夠的,不過我認為這與云計算方面的保險體系同樣密切相關。云越安全,利用云技術的企業需要繳納的保費就越低。比起從這一論點中挖掘云技術的安全隱患,我更愿意將此視為云服務供應商用來證明自身對安全性重視程度的好機會。
“到2016年底,全球一千家企業中將有半數以上會把與客戶相關的敏感數據存儲在公共云中”(來自Gartner)。Gartner提出這一論點的原因是考慮到企業對合理節約成本的渴求,但我認為這與之前所談到的安全測試機制聯系更加密切。隨著云計算自身安全性的提高,一般來說企業會在獨立認證與保險政策的支持下樂于將大量敏感數據保存在云中。此外,盡管大多數云服務供應商可能無法完全履行他們的承諾,但云保險機制仍然會在企業遭遇數據丟失或安全漏洞的情況下提供相應的補償。
“到2015年,80%的云服務將需要付出額外的全球能源附加費”(來自Gartner)。至少就目前來看,還沒有能證明這種情況會真正出現的端倪。當然,除非我們只討論那些已經簽署了合同或是聯合創建私有云的企業級云服務供應商。
由Amazon Web服務所率先實施的云商務模式—如今幾乎成為每一家專攻云服務的開發商的首要選擇—所依賴的計費規則過于簡單,因此無法涵蓋對于客戶來說較為細微的一筆筆小額開支。話雖如此,如果數據中心的能源消耗—實際上正在呈現出逐步降低的趨勢—對于像AWS這樣的供應商而言已經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巨大開銷,那么云服務的使用價格沒有理由會繼續像過去那些突然出現大幅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