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一個當下流行而又時髦的詞。普通人多數不明白它的意思,而業內的專家雖號稱懂其內涵,卻又難以形成統一的概念。這就是云計算的現實。然而,這并不影響云計算的應用研究。日前,在一個有關云計算的研討會上,專家學者一邊討論云計算的概念,另一方面又大談未來云計算的應用。
9月1日,由工信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和中國軟件行業協會聯合主辦的中國云計算服務發展趨勢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國內大專院校、研究單位和企業的100多位代表出席會議。
“目前,國際上還沒有云計算的統一定義,網絡上出現的定義大約有百多種,但國際IT巨頭都有自己的云計算定義。這些定義是根據他們自己的技術和產品特點總結出來的,是通過定義來說明自己的產品是云計算產品。”在研討會上,云計算專家趙文銀一語道出云計算的現狀——谷歌有谷歌的解釋,微軟有微軟的定義,再加上各類學者的說明,云計算的概念眾說紛紜。
“無論將云計算描繪成什么樣,云計算其實質還是與以往各類計算機運行的基本過程一樣:由輸入端輸入數據,經數據處理后,再由輸出端輸出處理后的數據。”中國軟件行業協會嵌入式系統分會秘書長郭淳學是深刻理解云計算的架構的。
不過,郭淳學還是很推崇趙文銀對云計算的定義:云計算是以應用為目的,通過互聯網將必要的大量硬件和軟件按照一定的結構體系連接起來,并隨應用需求的變化不斷調整結構體系創建的一個內耗最小、功效最大的虛擬資源服務集合。他認為這個定義與眾不同的是強調硬件和軟件需“按照一定的結構體系連接”構成云計算。“比如說將構成一部汽車的零部件全湊齊,如不按該汽車的結構組裝,汽車是不能運行的。”
云計算概念的不確定,并不影響對云計算應用趨勢的研究。比如,公交IC卡目前只是使用了預購車票款的加減功能,如果將IC卡上輸入更多的持卡人的信息,再將讀卡器聯起來,就可以讀出某一時段什么年齡的人乘車多,從哪里上車哪里下車,什么線路的車輛擁擠等大量信息。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研討會上說,在今后眾多的云計算設備中,取代傳統個人計算機壟斷地位的將是各種4C融合(內容與服務、計算機、通信、消費電子等的融合)的智能終端,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智能電視等等。
也有專家探討了云醫療。云醫療最基礎的核心資源是疾病管理,其他的活動都是在疾病資源之上發生的,比如病人是因病才去看醫生;因為有病人才會有醫生的活動;為了治療疾病,醫生會推薦藥品;因為消耗藥品才出現生產廠家……我們可能已經建立了疾病管理體系、人的管理體系、藥品管理體系、政府監管體系、疾病和病人的關聯方式、病人和醫生的關聯方式,但這些管理體系都是獨立的。比如在人的管理體系里,基礎數據是公安局管理的,其他檔案數據是由人事部門管理的,這些數據的建立并不是為云醫療開發的。但是當某個人去醫院看病的時候,這個人的資料就和疾病建立了關聯關系,就需要得到病人資料。通過云醫療就可以把上述獨立的體系關聯在一起,在最短的時間里提供各種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