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云計算行業動態 → 正文

產業互聯網風起云涌,云計算格局或被重塑

責任編輯:zsheng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8-12-26 12:05:19 本文摘自:搜狐新聞

產業互聯網是互聯網下一個二十年的焦點,所有玩家都在其中尋找自己的位置。作為產業互聯網基礎設施的云計算玩家,將成為第一波受益者,云計算玩家都在變陣。

云計算巨頭調兵遣將

許多云計算平臺都嗅到了產業互聯網的機會,正在加速布局,作為公有云的三大代表玩家,BAT已經不約而同地動了起來。

9月,騰訊進行七年來首次戰略升級和架構調整,由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型,新成立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強化to B業務,騰訊云成為重要抓手;

11月,阿里在一年一度的架構大調整中將阿里云事業群升級為阿里云智能事業群,由集團CTO張建鋒兼任事業群總裁,阿里巴巴官方給阿里云蓋章定位:“阿里云智能平臺是阿里巴巴集團中臺戰略的延伸和發展,目標是構建數字經濟時代面向全社會基于云計算的智能化技術基礎設施。”

12月,百度謀定而后動,將ABC智能云事業部升級為智能云事業群組(ACG),同時承載人工智能To B業務和云業務,這表明百度云計算業務得到強化,與AI深度結合。

BAT都在擁抱產業互聯網,從to C向B/C混搭的模式轉變,而且不難發現,每一家都將“云”作為這一轉型的抓手。

不只是BAT三大巨頭,UCloud這樣的中立云服務商也在行動。12月21日,在UCloud用戶大會暨Think in Cloud(TIC)大會上海站上,其發布了包括UCloudStack新一代輕量級IaaS平臺在內的多個云計算/大數據和AI產品,明確將為不同行業定制FSDI-CBA企業級一體化云計算方案,UCloud認為:

“隨著以流量為中心的消費互聯網,轉入以價值為中心的產業互聯網,云計算成為中國供給側改革中最為核心的驅動力量。”

在這一判斷下,UCloud將延續CBA(Cloud、Bigdata、AI)三位一體的技術發展戰略,基于UCloud平臺的云能力,提供大數據技術平臺、AI、PaaS服務平臺等,助力各行各業的企業上云,這釋放出已在云計算領域深耕多年的UCloud,趁勢而上擁抱產業互聯網浪潮的信號。

產業互聯網成為氫彈

沒有互聯網就沒有云計算。正是因為亞馬遜、谷歌等互聯網巨頭發現自身計算資源出現冗余想將其分享時,才出現了云計算這一模式。不過,如果說消費互聯網是引爆云計算的原子彈,那么產業互聯網對于云計算來說,將是威力大之數倍的氫彈——原子彈只是氫彈的引線。

首先,產業互聯網跟互聯網+的最大不同是,從產業基礎設施上技術賦能的重要性,而云計算是最佳滿足形式。

互聯網+只是渠道層面的線上線下結合,強調從線上導流。產業互聯網則是基于互聯網新技術實現產業升級換代,新技術最核心的就是CBA三大技術:云計算、大數據和AI,堪稱產業互聯網的三大基礎設施。

云計算則是基礎設施的基礎設施,因為先有云計算才有大數據的匯集,有了大數據AI才有學習資料,云計算本身已經發行劇變,成為一個交叉技術應用。

今天沒有云計算平臺會去強調自己是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是SaaS、PaaS還是IaaS模式,甚至也不強調云計算本身,而是強調基于云計算的大數據、AI諸多技術能力,圍繞客戶場景進行個性化的計算需求滿足。不論是BAT等巨頭還是UCloud這樣的中立平臺,都擁有IaaS、PaaS、AI、大數據等綜合技術能力,提供包括但不限于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專有云在內的綜合性行業解決方案,這與產業互聯網的技術要求不謀而合。

其次,產業互聯網的橋頭堡就是云計算,云計算平臺將成產業互聯網的關鍵推動者。

AI、大數據、IoT等技術要落地到各行各業,一定要通過云計算,云計算不只是計算的中心化,也是技術資源的中心化,開放平臺也好、數據平臺也罷,底層都是云計算平臺。與此同時,云計算平臺已在各行各業耕耘多年,對行業和企業的痛點、現狀和特性有深刻理解,基于此可以有的放矢地提供產業互聯網方案。可以說,云計算是產業互聯網的橋頭堡,云計算平臺是產業互聯網落地的關鍵推動者。

正是因為此,在云計算上有領先優勢的阿里巴巴掌握著產業互聯網的先機,雖然不談這一戰略,但2015年就在布局,在零售、金融、物流、制造、城市諸多行業占據先機;騰訊一直在強調互聯網+戰略,落地抓手同樣是騰訊云,在娛樂、金融等行業占據優勢;UCloud這樣的中立云服務商,自成立以來,就在與巨頭的競爭中貼地成長,積累了扎實的行業定制化解決方案;在產業互聯網的爆發中,UCloud瞄準了一些特別的行業,比如對數據私密性要求高的政務、金融、教育、醫療等行業。

最后,產業互聯網將驅動行業信息化,進而加速企業上云進程,做大市場蛋糕。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廣泛應用,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傳統產業深刻重塑。”這一要求本質上點出了云計算對產業互聯網的價值:催生新產業、重塑舊產業。不論什么產業,在擁抱產業互聯網后,不可避免地要實現信息化,要實現信息化,上云是關鍵一步,事實上,今天就連曾經對云計算排斥的金融行業,都在紛紛上云了。

我國云計算市場近年來也高速發展。工信部2017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云計算產業規模將達到4300億。不過,市場增長空間依然巨大,中國電子學會《2018中國企業上云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企業上云率為30.8%,反觀美國這一數字是80%,對比之下,雖然我國云計算市場高速增長,但遠未達到飽和狀態,隨著產業互聯網的落地,更多企業上云,我國云計算市場增速有望再上臺階。

在產業互聯網進一步引爆云計算的過程中,云計算市場格局也有望被重塑。

云計算市場將被重塑

蛋糕變大的過程,分法也會發生變化。

IDC報告顯示,在2018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上,阿里云市場份額高達43%,處于領軍地位;騰訊云第二,份額11%;中國電信排名第三,份額8%;AWS、金山和UCloud份額在5%左右,分別位列第四到第六位。在全球云計算市場,Gartner數據顯示前五名總計占據了70.9%的市場份額,這似乎已經對云計算的終局蓋棺定論:少數寡頭掌握多數市場,原因也不難找到:云計算本身就是一個基于規模效應的商業模式,規模越大,計算成本越低,強者恒強就難以避免。

然而事實上卻不是如此。

首先,IDC報告統計的是公有云IaaS市場,這只是云計算的一部分(當然不用懷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云計算市場遠不止于此。

正如前文所言,我國云計算市場2015年就已達到1500億元,2019年將達到4300億,公有云IaaS市場只是冰山一角,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公有云IaaS也僅有15億美元的規模。隨著云計算本身的內涵在產業互聯網時代的變化,我傾向于認為馬太效應只會在公有云IaaS市場發生,而不是整個云計算市場。

其次,云計算本身是一個長鏈條的產業,群雄逐鹿一直是常態。

云計算市場從云的部署特性來看有公有云、專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等,而且一直在變化,比如亞馬遜和谷歌就在折騰“反向混合云”,以公有云為主,私有云為輔,將公有云技術在企業數據中心中變為現實;從云的服務能力來看,分為IaaS、SaaS、PaaS以及各種混合模式;從云的服務環節來看,除了云計算平臺,還有IDC、云安全、云通訊、AI、物聯網、數據挖掘諸多服務。

正是因為此,云計算市場現狀已經是群雄逐鹿,而不是寡頭割據。僅僅是在公有云IaaS領域,除了BAT外,就還有硬件巨頭如華為、戴爾、新華三、浪潮,三大運營商,以及以UCloud為代表的中立玩家。如果放大到公有云其他環節以及整個云計算市場來看,玩家不勝枚舉。說到底,4300億的超大蛋糕,不是任何一個或者幾個玩家可以吞下的。

最后,產業互聯網時代云計算鏈條會更長,各類云服務商或將百花齊放。

產業互聯網時代,云計算廠商的價值將從計算服務商轉向技術服務商,在云計算外提供AI、大數據、IoT等技術能力,還要針對各行各業的特性,量身定制面向行業、場景和業務的專屬解決方案,這不是任何一個或者幾個玩家可以做完的,這意味著云計算產業鏈會更長,競爭局勢會更加復雜。

我認為產業互聯網到來,云服務商將百花齊放。中立的云服務商應該避免跟BAT這樣的巨頭“硬碰硬”,而是差異化競爭,發揮自己的優勢,做好自己的專長,這一點,我認為與巨頭逐鹿云計算市場多年,已挺進云服務第一梯隊的UCloud走出了一條明路,具體來說四點值得借鑒:

1、絕對中立。

UCloud堅持做絕對中立的云服務商,不涉足客戶的業務,這樣可以徹底消除客戶的顧慮。巨頭云計算基礎是基于自有業務的計算資源冗余和技術能力分享,然而正是因為此會排斥掉一些客戶。

2017年,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明令禁止其技術供應商使用Amazon Web Services(AWS)云服務運行App,對于為什么有這個要求,沃爾瑪直言不諱:

“我們的供應商可以選擇使用其他云服務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以及客戶的需求。我們不希望最敏感的數據保存在競爭對手那,這并不奇怪。”

不只是沃爾瑪,很多大型零售商都遠離AWS。雖然云計算巨頭都在宣稱永遠不碰客戶數據,然而這還是不能讓有競爭關系的玩家放心。在巨頭們的業務如八爪魚一樣滲透到各行各業后,這樣的擔憂會發生在更多企業身上,很多企業即便上云也會選擇不同的服務商,或者說采取混合云模式,享受云計算便利的同時降低數據風險。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立的云服務商平臺就贏得很好的發展空間。

當然,不是所有自有業務的巨頭的云計算平臺就不好,相反,云計算平臺基于自身業務往往可以錘煉出獨特的技術能力,阿里云正是基于天貓雙11這一極端場景的訓練,實現技術能力的不斷提升。

2、自主可控。

在宏觀環境的影響下,我國近年來越來越重視自主關鍵技術,一個重點就是鼓勵云計算自主可控,要求企業采用“自主、安全、可控”的IT解決方案,在金融等行業啟動去IoE這樣的計劃。UCloud在2016年通過拆VIE變為純內資公司,今年7月拿到最大運營商中國移動E輪融資,基于自主研發關鍵技術獲得工信部、國家信息安全、CSA諸多認證,不斷在政府、軍隊項目落地。

UCloud于2017年12月成立軍工事業部,全面進入軍工領域,將公司積累的經驗和技術服務于國防事業。2018年9月,UCloud與天津飛騰就UCloud云系列產品與國產飛騰系列芯片,面向自主可控云服務平臺達成戰略合作關系。今年下半年,UCloud作為主體單位成功獲批建設上海市大數據聯合創新實驗室(數據開放領域),實驗室的主要目標是通過產學研用結合,推動公共數據開放,促進政企數據融合創新應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在本次TIC大會中,UCloud又與浙數文化達成戰略合作,將發揮各自在數據和地域方面的優勢實現資源共享打通,在數據層面促進國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

能夠滿足客戶自主可控的云計算需求,將成為第三方云計算服務商的另一個競爭力。

3、技術優勢。

UCloud一直將自己定位為技術服務商,提供包括但不限于云計算、AI和大數據在內的技術服務能力,這更加迎合產業互聯網時代對云計算廠商的價值要求。

UCloud有成熟的云漢云計算解決方案體系,包括10大解決方案和完善、成熟的云計算產品,UCloud擁有熱遷移技術,自主研發基于可編程白盒交換機的UXR網絡架構平臺;

Uloud安全中心可以保障平臺內的云計算產品具有不低于99.95%的可用性,數據存儲具備不低于99.9999%的可靠性;

UCloud不只是有大數據基礎產品,基于中立特性上線了數據流通平臺安全屋,在不改變數據所有權和隱私權時,實現數據使用權的可信流通共享,與上海經信委合作,成立大數據聯合創新實驗室;與浙數文化合作,從數據融通方面促進長三角一體化戰略;

在AI上UCloud發布了GPU、UAI-Train、UAI-Inference等自研產品,提供AI SaaS、私有化部署以及FPGA/ASIC等產品和解決方案。

不只局限于云計算,而是提供綜合技術能力,特別是大數據和AI的技術平臺能力,是第三方云計算玩家成長的必經之路。

4、產業深耕。

這一點是巨頭最難面面俱到的,不同行業有截然不同的特性,不同企業在不同階段和不同場景下也有截然不同的云計算需求,特別是產業互聯網時代,所有玩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云計算需求千變萬化,因此云計算將不能提供一個平臺走標準化模式,而是要提供產業互聯網解決方案走個性化道路,這需要平臺無限貼近產業、企業和業務,去理解業務需求。

UCloud成立初期就明白這一道理,做行業解決方案給傳統企業、政企單位、金融、教育、醫療、人工智能、零售、企業級服務和互聯網等行業的8萬多家客戶提供靈活、可定制和全面的解決方案,形成難以跨越的行業壁壘。不只是UCloud,在產業深耕的玩家還有很多。

顯而易見,產業互聯網將全面引爆云計算市場,云計算廠商將迎來一場饕餮盛宴,巨頭不會吃獨食,各種模式、各個環節、各個產業的玩家都會找到自己的位置。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關鍵字:云計算

本文摘自:搜狐新聞

x 產業互聯網風起云涌,云計算格局或被重塑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云計算行業動態 → 正文

產業互聯網風起云涌,云計算格局或被重塑

責任編輯:zsheng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8-12-26 12:05:19 本文摘自:搜狐新聞

產業互聯網是互聯網下一個二十年的焦點,所有玩家都在其中尋找自己的位置。作為產業互聯網基礎設施的云計算玩家,將成為第一波受益者,云計算玩家都在變陣。

云計算巨頭調兵遣將

許多云計算平臺都嗅到了產業互聯網的機會,正在加速布局,作為公有云的三大代表玩家,BAT已經不約而同地動了起來。

9月,騰訊進行七年來首次戰略升級和架構調整,由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型,新成立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強化to B業務,騰訊云成為重要抓手;

11月,阿里在一年一度的架構大調整中將阿里云事業群升級為阿里云智能事業群,由集團CTO張建鋒兼任事業群總裁,阿里巴巴官方給阿里云蓋章定位:“阿里云智能平臺是阿里巴巴集團中臺戰略的延伸和發展,目標是構建數字經濟時代面向全社會基于云計算的智能化技術基礎設施。”

12月,百度謀定而后動,將ABC智能云事業部升級為智能云事業群組(ACG),同時承載人工智能To B業務和云業務,這表明百度云計算業務得到強化,與AI深度結合。

BAT都在擁抱產業互聯網,從to C向B/C混搭的模式轉變,而且不難發現,每一家都將“云”作為這一轉型的抓手。

不只是BAT三大巨頭,UCloud這樣的中立云服務商也在行動。12月21日,在UCloud用戶大會暨Think in Cloud(TIC)大會上海站上,其發布了包括UCloudStack新一代輕量級IaaS平臺在內的多個云計算/大數據和AI產品,明確將為不同行業定制FSDI-CBA企業級一體化云計算方案,UCloud認為:

“隨著以流量為中心的消費互聯網,轉入以價值為中心的產業互聯網,云計算成為中國供給側改革中最為核心的驅動力量。”

在這一判斷下,UCloud將延續CBA(Cloud、Bigdata、AI)三位一體的技術發展戰略,基于UCloud平臺的云能力,提供大數據技術平臺、AI、PaaS服務平臺等,助力各行各業的企業上云,這釋放出已在云計算領域深耕多年的UCloud,趁勢而上擁抱產業互聯網浪潮的信號。

產業互聯網成為氫彈

沒有互聯網就沒有云計算。正是因為亞馬遜、谷歌等互聯網巨頭發現自身計算資源出現冗余想將其分享時,才出現了云計算這一模式。不過,如果說消費互聯網是引爆云計算的原子彈,那么產業互聯網對于云計算來說,將是威力大之數倍的氫彈——原子彈只是氫彈的引線。

首先,產業互聯網跟互聯網+的最大不同是,從產業基礎設施上技術賦能的重要性,而云計算是最佳滿足形式。

互聯網+只是渠道層面的線上線下結合,強調從線上導流。產業互聯網則是基于互聯網新技術實現產業升級換代,新技術最核心的就是CBA三大技術:云計算、大數據和AI,堪稱產業互聯網的三大基礎設施。

云計算則是基礎設施的基礎設施,因為先有云計算才有大數據的匯集,有了大數據AI才有學習資料,云計算本身已經發行劇變,成為一個交叉技術應用。

今天沒有云計算平臺會去強調自己是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是SaaS、PaaS還是IaaS模式,甚至也不強調云計算本身,而是強調基于云計算的大數據、AI諸多技術能力,圍繞客戶場景進行個性化的計算需求滿足。不論是BAT等巨頭還是UCloud這樣的中立平臺,都擁有IaaS、PaaS、AI、大數據等綜合技術能力,提供包括但不限于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專有云在內的綜合性行業解決方案,這與產業互聯網的技術要求不謀而合。

其次,產業互聯網的橋頭堡就是云計算,云計算平臺將成產業互聯網的關鍵推動者。

AI、大數據、IoT等技術要落地到各行各業,一定要通過云計算,云計算不只是計算的中心化,也是技術資源的中心化,開放平臺也好、數據平臺也罷,底層都是云計算平臺。與此同時,云計算平臺已在各行各業耕耘多年,對行業和企業的痛點、現狀和特性有深刻理解,基于此可以有的放矢地提供產業互聯網方案。可以說,云計算是產業互聯網的橋頭堡,云計算平臺是產業互聯網落地的關鍵推動者。

正是因為此,在云計算上有領先優勢的阿里巴巴掌握著產業互聯網的先機,雖然不談這一戰略,但2015年就在布局,在零售、金融、物流、制造、城市諸多行業占據先機;騰訊一直在強調互聯網+戰略,落地抓手同樣是騰訊云,在娛樂、金融等行業占據優勢;UCloud這樣的中立云服務商,自成立以來,就在與巨頭的競爭中貼地成長,積累了扎實的行業定制化解決方案;在產業互聯網的爆發中,UCloud瞄準了一些特別的行業,比如對數據私密性要求高的政務、金融、教育、醫療等行業。

最后,產業互聯網將驅動行業信息化,進而加速企業上云進程,做大市場蛋糕。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廣泛應用,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傳統產業深刻重塑。”這一要求本質上點出了云計算對產業互聯網的價值:催生新產業、重塑舊產業。不論什么產業,在擁抱產業互聯網后,不可避免地要實現信息化,要實現信息化,上云是關鍵一步,事實上,今天就連曾經對云計算排斥的金融行業,都在紛紛上云了。

我國云計算市場近年來也高速發展。工信部2017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云計算產業規模將達到4300億。不過,市場增長空間依然巨大,中國電子學會《2018中國企業上云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企業上云率為30.8%,反觀美國這一數字是80%,對比之下,雖然我國云計算市場高速增長,但遠未達到飽和狀態,隨著產業互聯網的落地,更多企業上云,我國云計算市場增速有望再上臺階。

在產業互聯網進一步引爆云計算的過程中,云計算市場格局也有望被重塑。

云計算市場將被重塑

蛋糕變大的過程,分法也會發生變化。

IDC報告顯示,在2018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上,阿里云市場份額高達43%,處于領軍地位;騰訊云第二,份額11%;中國電信排名第三,份額8%;AWS、金山和UCloud份額在5%左右,分別位列第四到第六位。在全球云計算市場,Gartner數據顯示前五名總計占據了70.9%的市場份額,這似乎已經對云計算的終局蓋棺定論:少數寡頭掌握多數市場,原因也不難找到:云計算本身就是一個基于規模效應的商業模式,規模越大,計算成本越低,強者恒強就難以避免。

然而事實上卻不是如此。

首先,IDC報告統計的是公有云IaaS市場,這只是云計算的一部分(當然不用懷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云計算市場遠不止于此。

正如前文所言,我國云計算市場2015年就已達到1500億元,2019年將達到4300億,公有云IaaS市場只是冰山一角,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公有云IaaS也僅有15億美元的規模。隨著云計算本身的內涵在產業互聯網時代的變化,我傾向于認為馬太效應只會在公有云IaaS市場發生,而不是整個云計算市場。

其次,云計算本身是一個長鏈條的產業,群雄逐鹿一直是常態。

云計算市場從云的部署特性來看有公有云、專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等,而且一直在變化,比如亞馬遜和谷歌就在折騰“反向混合云”,以公有云為主,私有云為輔,將公有云技術在企業數據中心中變為現實;從云的服務能力來看,分為IaaS、SaaS、PaaS以及各種混合模式;從云的服務環節來看,除了云計算平臺,還有IDC、云安全、云通訊、AI、物聯網、數據挖掘諸多服務。

正是因為此,云計算市場現狀已經是群雄逐鹿,而不是寡頭割據。僅僅是在公有云IaaS領域,除了BAT外,就還有硬件巨頭如華為、戴爾、新華三、浪潮,三大運營商,以及以UCloud為代表的中立玩家。如果放大到公有云其他環節以及整個云計算市場來看,玩家不勝枚舉。說到底,4300億的超大蛋糕,不是任何一個或者幾個玩家可以吞下的。

最后,產業互聯網時代云計算鏈條會更長,各類云服務商或將百花齊放。

產業互聯網時代,云計算廠商的價值將從計算服務商轉向技術服務商,在云計算外提供AI、大數據、IoT等技術能力,還要針對各行各業的特性,量身定制面向行業、場景和業務的專屬解決方案,這不是任何一個或者幾個玩家可以做完的,這意味著云計算產業鏈會更長,競爭局勢會更加復雜。

我認為產業互聯網到來,云服務商將百花齊放。中立的云服務商應該避免跟BAT這樣的巨頭“硬碰硬”,而是差異化競爭,發揮自己的優勢,做好自己的專長,這一點,我認為與巨頭逐鹿云計算市場多年,已挺進云服務第一梯隊的UCloud走出了一條明路,具體來說四點值得借鑒:

1、絕對中立。

UCloud堅持做絕對中立的云服務商,不涉足客戶的業務,這樣可以徹底消除客戶的顧慮。巨頭云計算基礎是基于自有業務的計算資源冗余和技術能力分享,然而正是因為此會排斥掉一些客戶。

2017年,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明令禁止其技術供應商使用Amazon Web Services(AWS)云服務運行App,對于為什么有這個要求,沃爾瑪直言不諱:

“我們的供應商可以選擇使用其他云服務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以及客戶的需求。我們不希望最敏感的數據保存在競爭對手那,這并不奇怪。”

不只是沃爾瑪,很多大型零售商都遠離AWS。雖然云計算巨頭都在宣稱永遠不碰客戶數據,然而這還是不能讓有競爭關系的玩家放心。在巨頭們的業務如八爪魚一樣滲透到各行各業后,這樣的擔憂會發生在更多企業身上,很多企業即便上云也會選擇不同的服務商,或者說采取混合云模式,享受云計算便利的同時降低數據風險。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立的云服務商平臺就贏得很好的發展空間。

當然,不是所有自有業務的巨頭的云計算平臺就不好,相反,云計算平臺基于自身業務往往可以錘煉出獨特的技術能力,阿里云正是基于天貓雙11這一極端場景的訓練,實現技術能力的不斷提升。

2、自主可控。

在宏觀環境的影響下,我國近年來越來越重視自主關鍵技術,一個重點就是鼓勵云計算自主可控,要求企業采用“自主、安全、可控”的IT解決方案,在金融等行業啟動去IoE這樣的計劃。UCloud在2016年通過拆VIE變為純內資公司,今年7月拿到最大運營商中國移動E輪融資,基于自主研發關鍵技術獲得工信部、國家信息安全、CSA諸多認證,不斷在政府、軍隊項目落地。

UCloud于2017年12月成立軍工事業部,全面進入軍工領域,將公司積累的經驗和技術服務于國防事業。2018年9月,UCloud與天津飛騰就UCloud云系列產品與國產飛騰系列芯片,面向自主可控云服務平臺達成戰略合作關系。今年下半年,UCloud作為主體單位成功獲批建設上海市大數據聯合創新實驗室(數據開放領域),實驗室的主要目標是通過產學研用結合,推動公共數據開放,促進政企數據融合創新應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在本次TIC大會中,UCloud又與浙數文化達成戰略合作,將發揮各自在數據和地域方面的優勢實現資源共享打通,在數據層面促進國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

能夠滿足客戶自主可控的云計算需求,將成為第三方云計算服務商的另一個競爭力。

3、技術優勢。

UCloud一直將自己定位為技術服務商,提供包括但不限于云計算、AI和大數據在內的技術服務能力,這更加迎合產業互聯網時代對云計算廠商的價值要求。

UCloud有成熟的云漢云計算解決方案體系,包括10大解決方案和完善、成熟的云計算產品,UCloud擁有熱遷移技術,自主研發基于可編程白盒交換機的UXR網絡架構平臺;

Uloud安全中心可以保障平臺內的云計算產品具有不低于99.95%的可用性,數據存儲具備不低于99.9999%的可靠性;

UCloud不只是有大數據基礎產品,基于中立特性上線了數據流通平臺安全屋,在不改變數據所有權和隱私權時,實現數據使用權的可信流通共享,與上海經信委合作,成立大數據聯合創新實驗室;與浙數文化合作,從數據融通方面促進長三角一體化戰略;

在AI上UCloud發布了GPU、UAI-Train、UAI-Inference等自研產品,提供AI SaaS、私有化部署以及FPGA/ASIC等產品和解決方案。

不只局限于云計算,而是提供綜合技術能力,特別是大數據和AI的技術平臺能力,是第三方云計算玩家成長的必經之路。

4、產業深耕。

這一點是巨頭最難面面俱到的,不同行業有截然不同的特性,不同企業在不同階段和不同場景下也有截然不同的云計算需求,特別是產業互聯網時代,所有玩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云計算需求千變萬化,因此云計算將不能提供一個平臺走標準化模式,而是要提供產業互聯網解決方案走個性化道路,這需要平臺無限貼近產業、企業和業務,去理解業務需求。

UCloud成立初期就明白這一道理,做行業解決方案給傳統企業、政企單位、金融、教育、醫療、人工智能、零售、企業級服務和互聯網等行業的8萬多家客戶提供靈活、可定制和全面的解決方案,形成難以跨越的行業壁壘。不只是UCloud,在產業深耕的玩家還有很多。

顯而易見,產業互聯網將全面引爆云計算市場,云計算廠商將迎來一場饕餮盛宴,巨頭不會吃獨食,各種模式、各個環節、各個產業的玩家都會找到自己的位置。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關鍵字:云計算

本文摘自:搜狐新聞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江县| 通州区| 甘南县| 尼勒克县| 龙海市| 布尔津县| 福安市| 延川县| 迁西县| 顺平县| 东宁县| 泗阳县| 武平县| 达拉特旗| 兴义市| 东源县| 兰西县| 东城区| 西林县| 磴口县| 宜丰县| 安塞县| 乌鲁木齐县| 广丰县| 昌黎县| 金门县| 资溪县| 余干县| 界首市| 潍坊市| 博兴县| 宣恩县| 钟祥市| 吉林省| 尼勒克县| 昌江| 长岭县| 资溪县| 西宁市| 清徐县| 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