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公共云提供商的服務無處不在。實際上,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全球三大云計算提供商亞馬遜網絡服務(AWS)、微軟Azure、谷歌云臺(GCP)正在爭奪云計算市場的主導地位。
研究公司分析師預測,全球公共云市場將繼續以22%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快速增長,并將主要受到全球這三大公司的影響。因此,Forrester公司在2018年初預測,三個云計算行業巨頭將在2018年至少占據云計算市場總收入的76%,而到2020年將達到80%。
然而,企業對整體云性能的真正了解是什么?
遺憾的是,IT架構師和領導者所擁有的用于決策的度量性能數據并不多。需要說明的是,有很多數據可以比較公共云提供商。事實上,如果搜索“AWS vs.Azure vs.GCP”,將獲得大量點擊率,但大多數情況下會發現市場份額、服務目錄、定價和數據中心存在的比較。然而,當涉及到真正的性能數據時,這是很小的選擇。這不僅是因為無法找到許多關于公共云性能的研究,而且當這樣做的時候,數據本身也是缺乏的。
由于這種巨大的性能數據差距,IT領導者和架構師不得不依靠本能,有根據的猜測和供應商聲明來制定他們的云計算戰略和連接架構。但這無法經營業務,尤其是現在。這就是為什么人們最近對AWS、Azure和GCP的云計算網絡性能和連接架構進行了研究并找出答案。
首先,使用AWS比微軟Azure和GCP更依賴互聯網,導致亞洲市場穩定性降低30%。其次,盡管整體表現普遍強勁,但地理異常仍然存在,并且可以對用戶體驗產生真正的影響。第三,全球云計算三巨頭在支持多云網絡,高性能和穩定性的骨干網絡之間形成了共生關系。
制定云計算策略的企業歷來利用一組有限的外部數據來告知自己。大多數可用數據基于已發布的云計算供應商服務目錄和定價時間表,或基于IT專業人員的調查。這兩種數據來源都很有用。但是,度量驅動的性能數據很少。
歷史上存在的主要是在單個供應商的基礎上測量用戶對云區域的性能,并且通?;谑褂胮ing和traceroutes的簡單測量方法。這些方法提供的近似值可以相對比較地理解,但從絕對意義上說,由于在互聯網和云提供商Backbones的野外處理簡單測量的方式,也可能與現實相差甚遠。
連接到AWS公共云意味著更多互聯網
最有趣的發現之一是AWS公司的網絡設計迫使用戶流量在用戶位置和目標AWS區域之間的大部分旅程中遍歷公共互聯網。相比之下,Azure和GCP都會更加接近用戶位置的用戶流量。從技術角度來看,網絡設計的不同之處在于Azure和GCP使用所謂的BGPAnycast路由,它們主要在其網絡和更廣泛的互聯網之間的每個關鍵點為所有區域公布網絡地址。這意味著用戶流量由全球互聯網路由到最近的關聯點,并通過云計算提供商的骨干網絡傳輸。相比之下,AWS僅在更加本地化的地理基礎上將其云區域的網絡地址公布到其云區域數據中心位置。這會導致全球互聯網將用戶流量路由遠離AWS骨干網,直到流量在地理位置上接近這個云區域。
在哪里以及為何如此重要?
在北美和歐洲,從性能角度來看,這并不重要。然而,在像亞洲這樣的地方,互聯網光纖路線較為稀疏,而且互聯網性能變化幅度更大,在公共互聯網上傳輸流量最終會導致性能的不可預測性更高。事實上,在亞洲,AWS網絡性能的標準偏差比Azure和GCP高出30%(或質量更差)。如果企業在亞洲開展業務或托管,這是值得考慮的。
區域性能變化持續存在
另一個關鍵發現是,雖然一般來說公共云的性能很強,但仍有一些值得理解的異?,F象。例如,GCP的網絡整體非常強大。但事實證明,從歐洲到印度次大陸的GCP網絡中還沒有直接的光纖路由,因此來自歐洲用戶前往孟買的流量是GCP的三倍,而不是Azure或AWS。當然,三個云計算巨頭都在不斷地建立他們的網絡,所以這些異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但是在這種情況發生之前,擁有真正的數據來做出托管決策仍然是有幫助的。
多云已準備好迎接黃金時段
顯然,AWS、Azure和GCP正在爭奪市場份額和收入,并且與市場大致相似。因此,在考慮多云托管策略時,有理由懷疑它們是否能很好地協同工作。事實證明,任何這樣的擔憂都是錯誤的。人們有理由看到三大公共云提供商的骨干網絡之間存在廣泛的連接。這意味著AWS、Azure和GCP區域之間的流量幾乎從不穿越公共互聯網,而是幾乎完全轉移三大主干網絡。所有三個供應商的區域間性能測量顯示出顯著的強度和穩定性。因此,對于用戶的多云戰略而言,這是一個好消息,而這三大網絡使得在性能和可用性基礎上保持安全。
需要確保數據安全
這個研究強調的一點是,良好的數據是云計算運營的生命線。盡管三個云計算巨頭擁有強大的網絡,但它們是多租戶基礎設施,并沒有提供服務水平協議(SLA)。甚至這三個巨頭也可能遭受停機,例如BGP劫持AWSRoute53DNS服務或影響微軟Azure德克薩斯數據中心的電力激增,這導致許多頂級網站的一部分客戶業務癱瘓。所以,用戶需要確保數據安全。
通過持續收集網絡情報,企業將始終了解其云架構和運營。